美文网首页
2017-08-14

2017-08-14

作者: 迷你马丁 | 来源:发表于2017-08-14 01:03 被阅读0次

    如果我问自己,2016年和2017年,我身上发生的最大的变化,那可能是从今年开始,我的身体开始在抗拒着周末加班这件事。

    我想起我2015年做宝洁实习生,以及2016年刚刚转正的时候,我和别人说过我很喜欢周末的时候一个人跑到办公室里加班。在当时,这句话说得是真的非常真心诚意。

    我到现在还记得,15年夏天七八月份,每到周六周日的下午,除了公司组织的一两次实习生周末聚会之外,其余时间里我都会到中泰国际去加班。中泰国际周末没有空调,我往往先去楼下星巴克买一杯美式冰咖啡,然后再去30楼做加班登记,因为当时实习生没有正式工牌,不登记就进不了办公室。在登记册上,有一栏需要填写周末过来办公楼的理由,出于宝洁并不鼓励员工加班的氛围,我总是下意识里抗拒着写“加班”,连着好几次我都是写“忘带东西”。

    如果宝洁有保留这些登记资料的习惯的话,就会发现连续好几个星期,都有同一个马丁忘记带同样的东西。

    周末时间里,空旷无人的办公室,闷热,安静,我躲在非常狭小又昏暗的huddle room里,一打开电脑就做好几个小时。休息方式,就是在办公室里的四处走动,发呆。到了晚上,办公室总会呈现出迷之诡异,为了环保,大楼里的灯总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关闭。胆小的我总是要每隔半个小时就去把自动关掉的灯给打开,有时候想起一些不该想起的画面,还总是怕得不敢去上厕所。但就算是这样,我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只有在办公室里,我才能静下心来,反反复复地思考研究当时做的那个小项目。

    现在回想起来,哪有人因为一个实习生项目做那么长时间,可是当时那种一根筋要把事情做好的劲头,发生在我身上也完全可以理解。当时是真真实实地愿意加班,享受加班,享受那种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充实感,那种充实感像是周一到周五结束后没有做出满意成绩的解药,也是迎来下一个惶恐不安的,混在正职员工里的周一到周五的燃料。

    这种享受加班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后来转正去做更忙的沙宣,期间唯一的变化就是公司从中泰搬到了高德置地,周末加班的时候有冷气了,huddle room更宽敞了,空间更明亮了,到了晚上也不那么害怕了。

    到了2017年,这种状态突然消失了。

    2017年跨年许愿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具体是什么就不说了,但和在公司的工作并没有任何关系。很奇怪,在一个非常适合梳理新年目标的时间里,我的脑海里并没有把工作的内容作为priority。

    我想,我可能不是自己脑海里想象的工作狂,尽管我整个大学时光里都是对自己这样的定位。

    我开始,非常,抗拒周末加班。这种转变对我来说并不简单,我是那种偏好一个时间里只做一个事情的人,从没尝试过在周末安插其他的轨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开始在周一到来之际非常不安。以前周末加班是我的解药和燃料,现在不加班的我,就像中了毒的豹子,没有机油的车。

    但宁愿每周都在忍受这种精神折磨,我也不愿去碰工作里的任何东西。因为这两天的时间里,是我唯一的机会去接触自己的第二人生。

    可能根源是,当下工作不再能够给我带来质的成就感,也可能是我更加明确了我所羡慕的人生状态是什么。但总之,我真的需要第二人生,那是一个希望。

    最近看中国有嘻哈,说实话,最让我觉得无比性感的,不是最红的PG ONE,也不是各位实力跃然纸上的导师评委,而是号称唯一一个有五险一金的rapper鬼老师。白天是小学生的语文老师,晚上变身暗黑rapper默默而又专注地写歌,在台上妖娆邪魅,微博里敏感自卑,这种交织矛盾的人设,真的让人特别容易记住。他在他的专访里说到,白天的和鬼老师和晚上的鬼老师互不干扰。

    最近也在读蒋方舟,她的散文比小说写得好太多,更加自然一点,也可爱一点,不会让人读完之后想要翻白眼。她在散文里提到,她十几年写作生涯里,最长的停笔期就是高三前的3个月,除此之外她几乎坚持日日写作。

    前两天因为借着“骂醒杨老师”的名义和小雨通了2个小时的电话, 谈到了对各自文字的看法。小雨的文字灵气但小众,我说他会一夜爆红但现在缺少观众。他说我的公众号“挺好的”,说我懂得大家在想什么,但我不依不挠的追问之下, 他和我一样,都觉得现在的文字,说实话只是还好。说“还好”可能还高估了,除了偶尔几万阅读量的文章(上次10万+已经是5个月之前的事情了,真是vs.目标严重off track),剩下的也就平均2000阅读量,还有一种“为了迎合别人而写的氛围”,尽管小雨用了非常讨巧的说法是“满纸的校园气息,挺好的”。

    小雨正在自费出书,我在电话里问了他是什么题材,他说了几个我很喜欢的概念,像是地铁里时时窥探别人微信的人,小雨说他们是偷微信的人。多么灵气多么可爱的比喻,看着自己公众号里的文章,对比之下有些套路让人很不满。但是我也和小雨说, 我也非常担心,一直处于小众的状态,可能就永远都不会有观众。我害怕这种可能性,不愿意永远这么理想化,所以我要去要同步给自己积累那些可能性。

    最后分享一个写日记过程中的小插曲,Aloha里学人类学的朋友突然发来信息告诉我,原来他们网易新闻研究过我的大学男子图鉴。我听到的时候尤其惊讶,一开始他说的时候,我以为可能会说00后那篇,并没有想到是这篇当时写了3个星期却只有3000阅读量的文章。顺道就和这位人类学同学聊了一些旨在减少焦虑感的话题,他的持方是,只要想清楚自己喜欢的本质是什么,就不会因为比较而缺失幸福感。

    "人们在每一次比较和获胜中,获得的不是幸福感,而是快感。而快感之所以叫做快感, 就是因为来得快,去得也快。"

    我在和他说话的过程中明白,其实我对于这点,完全没有异议,因为我至始至终,都不是在嫉妒别人的成绩,是当我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都正在实现而我暂且没有,反而是这个时刻会有一种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实现的焦虑。如果80岁死掉,79实现,我知道这一点,我不会焦虑,我完全接受sooner or later.

    唯一一点我的反驳, 是关于"只要想清楚了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哪怕失败了也没有关系。"

    不是这样的,我现在承受的那些焦虑感,那些看到深夜发媸突破100万微博粉,看到PG one一夜涨10万粉,看到Yangfanjame已经上了电影院广告前贴片,看到快看漫画的广告已经渗透到了谢娜周冬雨的微博的那些off track的焦虑感,就是督促自己要去千方百计,不遗余力的动力,去做事和写字的动力。如果用失败了也没关系的观点让自己松懈偷懒,每这样想一次,就会离“实现”这个动作越远一点点。

    可能需要想更多的是,红海市场里的定位问题。无论是公众号还是自己。

    2017-08-14 2017-08-14 2017-08-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sy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