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保研路看承诺与信任

从保研路看承诺与信任

作者: ice_camel | 来源:发表于2015-07-27 22:43 被阅读160次

             大学时光说快也快,感觉昨日还在军训,还在苦逼地为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而困扰,今天却已经接近保研路的终点。相比保研论坛上的各位同仁,我的保研路走的不纠结,不励志,不鸡汤,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找了两个老师,一个是从大二开始指导我的老师,一位是在学习过程中查阅论文注意到的老师。这里无意过多叙述我找的保研路,只是自己经历了林林总总,看到了林林总总,想到了林林总总,想分享出来。

             我是感觉有些对不起那位一直指导我的老师的,不是因为她一直对我很好,而是因为我一度给了她我的承诺。

             了解现如今保研政策的人都知道,原来的保研政策是教授们和母校们肆意地折磨学生,如今确是学生们肆意地折磨教授们。今天教授收到20个学生的邮件表示对自己很感兴趣,实际有过至少一次接触的学生就只剩10个了,再到复试就只剩5个了,复试完最终来的说不定就只有一个了。老师们在校车上打招呼的内容不再是各自的科研内容,而变成了你今天又被晃点了几个人。而学生们面对的情况呢?今天这个学校给了你夏令营入营通知,明天告诉你名额有限,非常抱歉。今天签了保证书,明天就告诉你我不收你了。学生们不仅奔波于各个学校和科研院所,更是奔波于被录取与名额有限之间。这一现象甚至波及到了今年的高考录取(我在此就不点名说是哪个大学了,大家都明白)。

             如今的保研政策使得学生与教授,学生与学校之间互相不信任,精力在不信任中被内耗掉。本来大三下期的暑假和大四一年是所有保研学生可以比考研学生多出来的难得的一年额外的学习时间,却变成了相互猜忌的时间。

            本来新的保研政策目的是很好的,不希望再出现原来政策下,母校以保研资格来勒索优秀学生留校的现象,不希望再出现原来政策下一个大学只有很少学生有资格去和外校的教授联系,只可惜,政策是好的,落实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更关键的,在人心。

            就我了解的情况看,教授们并不反感一个学生联系多个老师,因为这一过程,本来就是双向选择。教授们反感的是,明明说好了要来的学生却凭空消失,白白浪费收生名额,甚至于有的老师很热心地给学生指导教材和论文,甚至于项目,学生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消失了,消耗了老师大量的精力。从这种情况看,即使政策的细节有待完善,我们学生和教授依然是有机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让那些政策的漏洞不显现出来,如果我们尊重自己的话。

           学生联系多个老师,本也正常,但不应该给老师承诺说自己一定会来,这会使得老师的名额被白白消耗。自己给了承诺,就不应该再去联系老师了,这是对老师负责,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弟学妹负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你作为A大学的学生在B大学的X 教授那里留下了好印象,勤奋好学,那么未来你的学弟学妹再申请B大学时,必然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反之亦然。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这种承诺与信任的问题,更多的根本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而是人对自己负不负责的问题。承诺,不仅仅是说给他人的,更是说给自己的,是给自己的保证,如果连对自己都保证不了的承诺,何苦说给他人听。当今中国之高校学生,缺乏的,根本不是学习的知识。一个年轻人,如果自己有动力去学习,一个水准以上的大学能提供很大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专业上的学习,那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高校学生,缺乏的是对自己的拷问。所有人都在抱怨中国之应试教育扼杀个性,不鼓励思考,但既然知道大学以前的学习不鼓励思考,上了大学为何不对自己进行思考。要知道,就是这种扼杀个性的应试教育,依然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有个性,有思考的前辈,关键在自己。

           一个人不对自己进行思考和拷问,自然不会有对自己负责任的概念,那么失去进步的动力也很正常。对自己不负责,就不会对自己有约束,对自己都无甚约束,何谈对他人负责,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行保研政策下出现的学生教授互不信任的现象,究其根本在于我们自身,只是政策当了背锅侠,毕竟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保研路看承诺与信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um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