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有人会说是童年经历,有人会说是性格,有人会说是社会环境,也有人会说是基因。
的确,促成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因错综复杂,《行为》的作者萨博斯基说,一个人为什么这么做,从时间轴来看是这样子的:
一秒前--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因为某种化学反应,主导了这个行为。
一天前--今天早些时候,他的身体产生了这种荷尔蒙。
几十年前--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出生时的基因。
亿万年前--动物亿万年演化的产物。
先来说说大脑。
从动物演化历史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大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自动控制层
你可以理解为条件反射,比如说冷了会发抖,血糖低了会产生饥饿感。这是大脑最古老的一层,负责最底层的功能,这个功能连爬行动物都有。
第二层:边缘系统
这一层是哺乳动物才有的功能。主要负责情绪,渴望、沮丧、恐惧、愤怒等都出自这一层。
比如说恐惧,看见害怕的东西感到恐惧,随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自动控制层,让我们浑身发抖。杏仁核专门负责这类负面情绪。
而杏仁核还分为中央杏仁核和基底外侧杏仁核。
简单来说,我们害怕蛇这种先天的恐惧就来自中央杏仁核。而我们对医院的害怕是属于后天的习得,这就来自基底外侧杏仁核。那些经历过战争的某些士兵所患的创伤后性应激障碍(PTSD),就是杏仁核被过度激活了。
渴望、愉悦、快乐是由多巴胺带来的,解决了一道难题,你会收获多巴胺;逛街购物你就收获多巴胺;收获的多巴胺越多,你就越快乐。
网购之所以会让人上瘾,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与预期有关。有这么一个实验,让一只猴子去按压一个杠杆,压10次,获得一颗葡萄作为奖励,这个时候就算是大脑给了猴子10个单位的多巴胺。实验重复多次后,猴子每次得到一颗葡萄,大脑就不总是给10个单位的多巴胺了,因为猴子已经习以为常了,认为压10次杠杆换一个葡萄是理所当然的了。
而如果有一次,突然给了猴子两颗葡萄,大脑就会给它超过10个单位的奖励!
所以多巴胺和预期有关,达到预期,多巴胺就给的少,超出预期,多巴胺就给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沉溺于他人在我们朋友圈的回应,因为不确定性,意外的惊喜会大量分泌多巴胺。
另外神经科学家还发现,在猴子得到葡萄之前,在得知将要得到葡萄的那一刻,大脑就已经开始大量分泌多巴胺了,这是不是很像网购?下单后等待在途的包裹时的那份期待。从下单到开箱这个过程才是我们沉溺于网购的根本原因。买买买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到快乐。购买的商品只不过是附加的赠品而已。
第三层:额叶皮质
这一层是我们人类特有的皮层,也是最晚演化的皮层。额叶皮质负责理性思考,做决策,自律等等,也就是卡尼曼说的冷系统。
为什么孩子很难自控?因为额叶皮质要等到20岁时才能长好!
对于家长来说令人头疼的青春期,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这一时期的大脑特别混乱,杏仁核区域的活跃导致易怒、冲动、叛逆。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却还没发育好。
当孩子的不听话,有些家长情绪失控,怒骂狂打,无非就是边缘系统对自动控制层发出了指令。
而情绪是快速的计算。外界刺激总是最快被边缘系统处理,形成了各种情绪。而这些情绪稍纵即逝我们根本意识不到,但是它却会影响整个前额叶皮质的判断。
比如,当你看到大学同学事业有成,年薪百万,而自己干着一份又无聊又没有前景的工作,这时候低落、沮丧等各种负面情绪扑面而来,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
我们把当下的情绪体验误认为是事实了。
冥想练就的就是一种内观的能力,把情绪剥离开来,客观地去体察它。而不是被情绪挟持,失去理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激发了你的前额叶,从而达到抑制杏仁核的作用。
但前额叶的“运行”非常消耗能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选择时会感到疲劳,下班回家后无法理性地和家人相处......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