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回顾自己二十多年的写作,如果对自己还感到满意的话,就是我一直努力走在自己的前面。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时期我的作品都会有争议。”
从这句话中,可见余华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特别独立特行、特别喜欢打破过去的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一位小说家。
《活着》就是余华的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有的人认为,这部作品太悲观了,太残忍了;而有的人认为,这部作品恰恰是直面了鲜血淋淋的现实。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近50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他的人生复杂而悲惨。即使灾难接踵而至,即使目睹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他,最后只剩下一条老牛陪着他,他依然顽强而坚韧地活着,没有被生活打垮。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老人在几十天都没有捕到一条大鱼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出海,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钓上最大的鱼。后来,他和一条大鱼展开了几天几夜的生死较量,老人战胜了那条大鱼,正当他拉着鱼返程时,大鱼被尾随而来的鲨鱼吃得只剩下骨头架。最终,老人带着完整的鱼骨头上岸了。老人是失败者吗?他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能扼住命运喉咙的人怎么会是失败者。福贵也是如此,生活赐予他的苦难,都被他嚼碎了吞进肚子里,成为他活着的养料。
《活着》的作者余华是曾经是一名牙医,他和鲁迅先生一样,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历程。当他走上文坛之后,便开始大放异彩,被誉为上世纪年代“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会的审视和反思,获得过国内外各项文学大奖。
《活着》一经面世,就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被评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曾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兰西文学奖等多重大奖,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电视,影响十分深远。
下面为大家分享《活着》阅读过程中打动我的三个亮点:
1、《活着》这本小说的由来,来自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
余华无意中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这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他的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老黑奴《old black Joe》创建于1860,是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1860年,福斯特的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这位老黑奴和福斯特有着多年的交情,去世前请求福斯特为他写一首歌。
福斯特答应了,而当时福斯特遭遇一连串的变故,父亲去世,两个姊妹远嫁,离开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唯一的弟弟摩利逊也结婚,迁移到克利夫兰居住。福斯特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他被迫孤身流落到纽约,穷困潦倒,正是因为这些变故,让福斯特写出了这首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的曲子,十分契合老黑奴悲惨的一生。
虽然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也不同,但是老黑奴和福贵经历和生活态度非常相似,他们的命运都被时代裹挟着向前,无法逃脱,无法反抗,只能接受。但不论多么黑暗的日子里,他们都选择活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不沉沦于过往,也不害怕未来。
2、福贵坎坷曲折一生和时代的背景交织在一起。
个人在时代面前渺小就像一粒尘埃,但是这粒尘埃也同样折射了整个时代。
福贵的50年生活是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中进行描写的,主角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既真实又能够凸显出时代的风云变化。
福贵的故事最开始时代背景是国民党统治后期。他是地主的独子,他游戏人间,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当他把家产全都赌输了后,他开始了贫穷的生活。可谁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这件事情倒救了富贵一命。这也是福贵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他逐渐的成熟起来,负担起家庭的重担。他懂得了生活再艰难,也要为了身边的人坚强地活下去。
正当他生活安定下来时,家珍也回到他身边,母亲却病危了,他拿着家里所剩不多的钱去买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眼看着富贵这家就要倒了。妻子带着一儿一女艰难求生,他在外打仗生死未卜。
打仗的时候,是他最接近死亡的时刻,侥幸从战场逃生回来,阔别家乡两年的福贵终于和家珍、凤霞、有庆重逢了。一家人抱头痛哭,福贵才知道母亲在他离家两个多月以后就去世了,而凤霞因为发烧没有及时救治,再也没法说话了。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福贵更加珍惜家人。
随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等依次登场。赢了福贵全部家产的龙二作为地主代表被批斗死了,而富贵幸运地躲过了一劫。队长和春生都曾是实权派,可在时代的洪流下也身不由己,挨批斗、被革职。唯有福贵顺从时代,他所有的亲人:家珍、有庆、凤霞、二喜乃至苦根都先他而去,只剩下他孑然一身,也活了下来。
巴尔扎克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福贵以及身边人的故事,展现出了真实的历史。而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故事,特别牵动人心。这让我们在看书时,格外关注福贵的命运,和他一起同悲共喜。
3.不管经历多少灾难和打击,福贵始终坚持乐观的活着。
马雅可夫斯基说,“死是容易的,活着却更难。”余华把过去50年间所发生的一一切灾难,都分毫不差地加诸在了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让读者都看得有点麻木,福贵还能够坚持乐观的活着,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面临同样困境中的,和福贵一起坚持到战争最后的,有老全和春生。老全在战役中死去,但春生和福贵一样活了下来,还在解放后当了县长。但后来春生被批斗,实在挨不住自杀了。同样的绝境,福贵被迫面对了很多次,他却坚强地活下去了。
当一个人历经种种磨难,还能坚强地活下去,他就是不平凡的英雄。福贵对待苦难深重的生活没有抱怨,依然选择活着,我们也被感染到了积极的力量,从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不丧失意志,不随波逐流。
小说的最后,已是临近黄昏,老人和牛转身离去。福贵的一生正如他所唱的那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活着本身就是它的意义,以自己的意志度过一生,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