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但丁(1265—1321)是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的诗作《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是中世纪文学哺育出的瑰宝。
二、关于但丁
但丁诞生于 13 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夜的佛罗伦萨。也许历史要赋予他伟大的使命,所以早早地安排他经历一生所要承受的种种磨难。
但丁的名字是神来之笔
据说在但丁出生之前,他母亲做了一个梦,“看见自己躺在一棵高大的月桂树下,身下是绿油油的草地,旁边有一湾清澈的泉水,在那里,她感觉到自己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当这个男孩吃下从月桂树上掉下的浆果,喝了那清澈的泉水后,她恍惚看见他在转眼之间变成了一个高大的牧羊人”(薄伽丘《但丁传》,周施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随后牧羊人又变成了一只孔雀。于是,但丁的父母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但丁”(Dante)。而“但丁”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拉丁名字达佛涅“Daphne”。这个词在古罗马神话里是一位美丽女神,她后来在太阳神的追逐下化身为月桂树。
所以“但丁”这个名字就是神来之笔。
不幸的童年
但丁5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因家道中落,长期在外经商。在不幸的童年生活中,但丁拜著名学者为师,系统地学习了拉丁文和古典文学。
但丁喜欢读诗,尤其崇拜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高贵的出身
但丁声称自己是“古罗马人之苗裔兮,生于佛罗伦萨”。他的高祖父(爷爷的爷爷)曾随从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三世参战,并战死。但丁在《天堂篇》第15章中写到了这位先祖,他的光像那座十字架上的一颗星,落到星座上与但丁见面。他对但丁说:“我的儿子是你祖父的父亲,你的家族的姓氏起源于他。”
由此可见,对于自己的出身,但丁是多么骄傲和自豪!但是,与但丁的出生和身世神话相比,但丁的爱情则是一个更为美丽的神话。
因为爱而新生
但丁刻骨铭心地单恋过一个女孩贝阿特丽齐,但女孩遵从父命嫁给了一位伯爵。而不幸的是,婚后不久,贝阿特丽齐就因病去世了。
贝阿特丽齐的死带走了但丁的梦想,给他留下了美丽和哀伤。
但丁对女孩的感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写下了一系列的悼念诗,在诗中,贝阿特丽齐多次出现,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可以说,但丁对贝阿特丽齐的思念和哀伤成就了他后来的诗歌《新生》。
但丁在诗中抒发了他对少女深挚的感情、纯真的爱恋和绵绵无尽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委婉。
但丁第一次见贝阿特丽齐
那是但丁九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参加聚会。在聚会上,他对容貌端庄、气质优雅的贝阿特丽齐一见钟情。
贝阿特丽齐,又译贝雅特丽奇、贝丝、贝亚德或贝亚特丽丝,原文为Beatrice,这个词源自“赐福”或“带来欢乐”(beare)。
当时,贝阿特丽齐比但丁小不到一岁。“那天,她衣着典雅,矜持而又纯洁,殷红的外衣点缀着柔美的花季。”
但丁在见到贝阿特丽齐的那一刻,内心深处感觉到了灵魂的剧烈震撼,这种震撼即使在最细微的脉搏处也能感受得到。
但丁的灵魂说道:“那就是你的福祉所在。”在但丁的心中,贝阿特丽齐美丽无比,他声称诗人荷马的诗句描述的一定是她:“她完全不像尘世间的女子,她一定是神的女儿!”(但丁 《新的生命》,沈默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一3页,有关《新生》的引文均出于此)
但丁不惜改写了荷马的诗句,将荷马原本赞扬赫克托耳的诗句用在了贝阿特丽齐的身上。
但丁从此一见钟情,“她的身影一直与我相伴,那身影的出现其实只是为了让爱神能够支配我”。但丁从九岁便开始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失魂落魄,并终身不能忘怀。
但丁在《新生》一书开头写道:“自我出生以来,灿烂的天光已经九次转到几乎完全相同的地方。我心中那位灿烂的姑娘这时出现在我的面前。”也就是说,但丁是在自己9岁时见到了贝雅特丽奇
(Beatrice)。但丁将简单的意思表达得很复杂,很有诗意。
但丁第二次见贝阿特丽齐
直到九年之后,但丁才第二次见到贝雅特丽奇。“许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从我前面提到的那位优雅姑娘出现,转瞬又过去了九年。就在几天之前,那奇迹一样的姑娘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
她衣装素白,在两个年龄稍大的女孩儿的陪伴下走过街边。一瞬间把目光转向了站在一旁胆战心惊的我,面颊处流露出难以言表的矜持,别有一番意味在向我吐露着什么。真是旷世难得,她竟然轻声问候了我一句……我又陷入对那位最高贵典雅的姑娘的思念……”。
于是,但丁写下了《新生》中的第一首诗:
“星光的灿烂,夜
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的辰光;
爱神突然来到我的身边,令我
在回想中犹感身处艰难的梦乡。
爱神在欣喜中,将我的心儿捧在手上,臂肩挽起
我那身披轻纱的爱人,在睡梦中
将她呼唤,把那心儿燃亮。
他将手里的东西给她送上………”
在诗中,爱神将但丁燃烧的心献给了他心爱的姑娘,这种爱情的表白旷世无比。
而事实上,但丁从未当面向贝阿特丽齐表达过自己的感情,当然也从未求过婚。
但丁第三次见贝阿特丽齐
他们的第三次见面,是但丁的一个朋友请他参加婚礼,而新娘正是贝阿特丽齐。
但丁如此描绘了他见到贝阿特丽齐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到一种久违的颤栗——先是在我胸膛的左侧,而后迅速传遍了全身。我慢慢将身体向后面仰去,斜倚在环绕着房间的墙壁的壁画上。我担心别人可能会看出我所受到的震撼——因为抬眼望去,在那些女孩儿中间,我看到了最高贵的贝阿特丽齐。”
那一刻,但丁神情恍惚,视线无法离开贝阿特丽齐,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踏上了不归路。
贝阿特丽齐的死对但丁毁灭性的打击
非常不幸,美丽的贝阿特丽齐在将近24岁时撒手人寰,这使但丁痛不欲生,失声痛哭。“我并不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哭泣,我确实已经泪流满面,我是在用我真实的泪水洗刷我的双眼。”“她离开生命之后,那座城垣便像寡居一样被遗弃了,被剥去了所有的尊贵。我整日里在荒芜的城垣中哭泣。”
“在我眼中,无数次,荧光闪烁的露珠涟涟,/我已不能控制自己,泪洗清面,/为了我的爱人,我只能这样哭泣,/这为她哭泣的泪水,令我心沉甸。/你们在那哭泣声中总能听到呼唤,/呼唤着我那优雅的爱人,/她身上有着世上难得的美丽渲染;/这哭泣有时也会伤及生命,/也会伤到那悲伤的魂灵驻留的身躯,/将她那甜美的话音,变成旷野的回声。”
他的眼泪怎么也流不干,但丁顿时变成了一个哭泣的恋人。几个月后,但丁已是瘦骨嶙峋,蓬首垢面,面目全非了。
因为爱而新生
但丁的至亲好友都以为他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丁自己也渴望魂灵与贝阿特丽齐一道离去:“我渴望着去到死神的家里,/去寻找,寻找一处优雅的甜蜜,/我满怀着爱的心事请求,‘请你来到我这里’,这已让我,对所有死去的人艳羡不已。”
但是,但丁终于挺过来了。他将他的感受、体验、叹息、眼泪、灵魂的痛苦、心灵的思念写成诗,又用散文编织起来,这便是但丁的第一部作品《新生》(The New Life)。
但丁也因为爱而获得“新生” 并因为“新生”而创作了《新生》 ,还因为《新生》而开启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
而所有这一切均因为但丁9岁时的那“惊魂一瞥”。贝阿特丽齐对于但丁,既是一个活生生少女,又是一种象征,而随着象征意味的不断增强,贝阿特丽齐的肉体形式愈见缥缈,直至最后变成一个符号,引导可见之美定向永恒的神圣原则。”(陆扬 《欧洲中世纪诗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在《新生》的末尾,但丁表示“如果令万物生生不息的神明还能够容我的生命再延续几年,那么,我期望着能够用人们写姑娘们时从未使用过的语言”来歌颂贝阿特丽齐。
这就预示了但丁日后创作的《神曲》。
在被流放中开始创作
当但丁沉浸在失去贝阿特丽齐的悲痛时,他的亲友们为了将他从悲哀中彻底解脱出来,为他娶了一位相配的姑娘,这又导致了但丁家庭生活的终身不幸。
为此薄伽丘感叹道:“哲学家们应该把婚姻留给那些富有的傻子,留给那些贵族和农民。哲学家在哲学里找到的快乐,比娶一个好妻子要多得多。”
失去了心中爱慕的人,再加上家庭的忧虑,这将但丁引入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后者随后又导致了但丁受到了政治迫害,被终身流放,这是他生平中的第二件大事。
流放期间,但丁的视野从佛罗伦萨扩大到意大利各国和整个基督教世界,并且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他看到城邦之间的你争我夺和惨不忍睹的流血牺牲,开始对意大利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他渐将自己的命运融合于对民族前途的思考之中。1307 年,他开始创作 《神曲》。
三、关于《神曲》
《神曲》是但丁坎坷一生的思想和艺木探索的结晶,它代表了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全诗长 14233 行,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
《神曲》的内容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对冥府进行了一次游历,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但丁在《神曲》中给贝阿特丽齐在天堂里安排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位置——她就像一根红线,指引着但丁完成了他的所有历险和探索过程。
《神曲》叙述但丁“在人生旅程的中途”(35岁)发现自己由于迷失正路在森林里彷徨,刚开始登山,就被三只野兽(豹、狮、狼,它们分别代表淫欲、骄傲、贪婪)挡住去路。
正在危急之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贝阿特丽齐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接着贝阿特丽齐又引导他游历天国。
贝阿特丽齐既是但丁的引路人,又是一位“圣女”。
但丁通过维吉尔之口这样描述她:“她是/那么美丽而蒙福,我请她吩咐。/她的眼睛比群星还更光辉;/她以天使般的声音对我/轻柔而温和地说出她的言语..….”
但丁在贝阿特丽齐的引导下进入了天堂,他向这位圣女祷告:“她,在看来似乎那样遥远的地方,向我微笑,凝望着我;然后把眼光重新转向那永恒的源泉。”
在随后的诗篇里,但丁这样赞美贝阿特丽齐:“我所看到的美不仅超越了我们人的心智所能理解的限度,而且我确信,只有创造这种美者能完全欣赏它……自从我今生在世上第一次看到她的容颜那天起到这次在此处看到她,我对她的歌颂从来未被困难阻断;但是现在我必须像每个艺术家达到他的能力的极限时一样,停止作诗歌颂她那不断增加的美。”
贝阿特丽齐将但丁引向了神圣的三位一体,她的圣洁的使命终于完成。
总之,在但丁那里,贝阿特丽齐的重要性不在于她是基督的替身,而在于她是但丁独特个性的理想化投射。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布鲁姆说:“她就是但丁的诗,是他的形象的集大成者,她代表的不是上帝,而是但丁自己的事业。”“没有她,但丁如今只会是又一位彼特拉克之前的意大利作家,客死流放之地,成为自己高傲和激情的牺牲品。”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则说:“贝阿特丽齐的永远存在是为了但丁,而但丁的存在几乎与贝阿特丽齐无关,或者就是毫无关联。”
可以说,如果没有贝阿特丽齐,但丁可能什么也不是;但没有但丁,贝阿特丽齐还是贝阿特丽齐。
《神曲》给但丁带来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却没能帮助他结束流亡生活。1321 年,这位伟大的诗人刚刚完成了《神曲》的创作,就客死在拉文那,结束了他探索、追求的一生。
四、小结
但丁是欧洲中世纪文学与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近代文学与文化的先驱。
他的创作对欧洲文学从中世纪向表现新时代文化的方向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艺术上,他把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讨等融于一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把诗歌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峰。
五、思考和链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但丁在感情上的经历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引发了我们关于生命、爱情、社会、艺术等问题的思考,而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名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维特的青年。维特是—个多愁善感、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人,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维特的心灵是纯洁和敏感的,他能够欣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甚至是一个小孩子的笑容,都能引起他心灵的感受。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他能够与贫苦的农民、被遗弃的孤儿交流并给与他们帮助;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我实现,他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道德束缚,他渴望真诚和自由的爱情。
小说写维特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小镇上,邂逅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夏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夏绿蒂已经订婚给一个叫阿尔伯特的人——阿尔伯特是一个理性、 稳重、有责任感的人。
所以,虽然维特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夏绿帝,但他不愿破坏夏洛蒂和阿尔伯特的婚约。他试图远离夏绿蒂,于是他去了一个公使馆工作,但发现那里的生活更加虚伪、乏味、压抑,他辞职回到了小镇上,希望能在夏绿蒂身边得到一些安慰。但维特发现夏绿蒂已经结婚了。
维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之中,最后在夏绿蒂的生日那天,他用阿尔伯特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小说以维特给他朋友威廉的信为主要形式,通过维特对自己内心感受和外界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他对生活、爱情、艺术、宗教等方面的看法。
小说中充满了对大自然乡村风光、民间风俗等的赞美和渲染,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和个性的崇拜。
小说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变革和冲突。维特作为一个具有启蒙思想和民主理想的青年,却无法在旧有的社会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他对封建贵族、僵化教会、虚伪官僚等都表示了不满和反抗,但小说最后以维特的自杀作为悲剧性结局,表现了歌德对社会现实和人性命运的悲观和无奈。
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这样写道:“凡是让人幸福的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这个总结很经典,耐人深思啊。
歌德的这部小说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和读者,也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到底情为何物?直教人把生死相许。我们在面对一段感情爱而不得的时候,应该随缘安好,学会放下,学会从“我执”中走出来,学会在痛苦中珍爱自己,学会在更广泛的生活中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我们有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比如父母亲去世、伴侣背叛或离开、事业失败、生活很辛苦很劳累……不管怎样,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让它顽强地朝气蓬勃地面对一切。
我们要记住,在生命当中,“利他”才能体现我们最高的人生价值,人永远不要局囿于个人卿卿我我的私情中不能自拔。当一个人放弃或者失去一物或一人,痛苦是正常的,这可以理解,但如果长期走不出痛苦的状态,那是一种很狭隘的活法。歌德就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说:“人要是不那么死心眼,不那么执著地去追忆往昔的不幸,会更多的考虑如何对现时处境泰然处之,那么人的苦楚就会小得多。”
人应该要有广博的胸怀,能够接受任何事情的发生。
而且,我们要像《弟子规》里所说“泛爱众,而亲仁”——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应该平等博爱,并且亲近仁义有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遭遇,我们都要坚强勇敢地面对,如果动不动以“死”或“自杀”来对抗,这是一种愚蠢的方法:这种做法,“利”了谁?
读透一本名著 看清百味人生。有你们与我一起分享,感觉真好!谢谢你的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