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爱情没有定价
他与她相遇在七十年代。他是大学生,当然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但在那个年代是稀缺资源。因为某种原因失意的年轻人选择自我放逐,一激动跑到偏远的乡下当知青。在这里,他遇见了她,两人的爱情类似于一首老歌《小芳》,但结局却完全不一样。
他们同属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集体劳动挣公分,久而久之,他觉得这个姑娘有点特别:形容秀丽,虽然不识字,但不妨碍她举止进退有度。家庭成分不好被歧视,却没有一点自卑和怯懦的表现,处事稳重得体;没见她穿过好点的衣服,但衣裤上的每一个补丁都打得整整齐齐,全身上下透着一种干净明朗的气质;没有同龄女子活泼,从不参加村里年轻男女们的嬉戏打闹;别人偷懒的时候认真干活,干完活就默默地回家,不多言语。
他觉得这是个有教养的姑娘,开始接近她,了解她。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最终他的学识以及谦和的举止打动了她。在他的教导下她学会了读书写字,就这样两个年轻人相处越来越融洽。不久,知青回城。村里人认为她要被抛弃了,所有人都在等着看笑话。九十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孽债》就是讲述的当时的情况。可是他选择和她到公社扯了结婚证,放弃了回城就业的机会,留下来当了一名乡村教师。没有彩礼,没有婚礼,两人走回了他那间草屋。
几年后,他再次放弃被调到县城中学上班的机会,毅然回家乡重新开始打拼。她带着女儿跟随他从居无定所到拥有自己的家,从青丝韶华到白发苍苍。那个时候的爱情,没有定价。
故事讲完了,你也许会觉得这不是真的,是编的。我只想说,不要拿现在的价值观来衡量我们的父辈。生活在当今的我们是幸运的,无论男女,都有了选择自己人生怎么过的自由。但我们不应该自满,如果你的人生选择是步入婚姻的殿堂,那么请端正态度,严肃对待,切不可把婚姻当儿戏。对于你的结婚对象,这个故事中提供了至少三个值得参考的地方:
首先从待人接物的细节中认真观察他(她)的行为举止,体会其真实为人,发现这个人有问题,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产生冲突,你并不认同他的一些行为,请及时止损。
其次请不要被外在的条件所迷惑,也不要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在婚姻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能把自己当商品来讨价还价。要与你度过一生的是这个人,不是房子、车子、票子甚至权位,人对了,一切都会有的。用你的心去寻找,有与你的爱人同甘共苦的决心,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最后,请努力提高你自己的品格和独立性,只有你自己有了明辨是非、自主思考的能力才有可能选对人,否则前面说的都是白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