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打通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屏障
1.写作有个重要概念:陌生化。
“陌生化”既是概念,也是技术。它的反面是“熟悉化”“逻辑化”和“合理化”。一件事物一旦熟悉化、逻辑化、合理化,人们就会变得熟视无睹,不会去特别区分它,不会特别注意它。这件事情的存在自然而然,似乎无可置疑。
人们通常不会质疑熟悉的事物,而是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是一种巨大的认知惰性,人们总是随大流,局限于平均认识,而成为这些业已腐朽的知识的传递者和被绑架了的“知识肉票”。
“知道太多”,就会让人自信心爆棚,以为自己成了可以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的“知识神”。不知不觉中,大量冗余知识成为“知见障”。
你懂的越多,你的人生障碍越大。
受过一定教育的普通人,在知识认识上都会产生“知识围墙效应”,被知识巨墙围在中间,变成了一只“知识深井”之蛙,很难有人能越出这座深井看世界。
这就是“知见障”。
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而是“知识越多越顽固”。
2.只有置身于“陌生化”的世界,你才会看到新事物,碰到新问题,接触到新知识,激发新激情。
3.“陌生化”是一种“新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头脑风暴,可以打破屏障,拓展视野,使人看到未知世界,激活创造潜力。
例
被称为“外星人”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是一位“陌生化”思维的顶级大师。他总是想别人之所不想,做别人之所不做,从特斯拉电动汽车、Space X航空公司、Boring隧道公司,到Starlink星链计划,所做的一切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他偏偏还成功了。不仅如此,他的奇思妙想还不停地蹦现,包括建筑隧道超级运输系统、空天洲际飞行系统,以及火星登陆殖民计划。这些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都是典型的“陌生化”模式,完全不在传统产业格局里,而是创造了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新世界——也有人称为创新型“降维打击”。
4.“陌生化”不是非理性,亦非胡思乱想,而是在创造性思维中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大画家黄永玉先生的跨界之作,长篇小说《朱雀城》,就采用了“陌生化”思维。
新时期文学的大多数作家都是把人物放在历史里思考,如《活着》《长恨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黄永玉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历史放在人物身上。
《活着》是历史大于个人,主人公福贵臣服于历史变迁,是个微不足道的棋子。《朱雀城》则把历史打包浓缩在张序子身上,让整个湘西凤凰城有了丰富的人格。
“陌生化”结构,是一部好作品的核心推动力。
词语的自我更新,也是重要的“陌生化”叙事模式。
优秀作家在写作中都会非常注意准确地运用语言,尽量不用成语,尽量少用俗语,“好词好句”一概不用。
当你非要表达某个成语的意思时,可以把它具体化,改成描述句。
例
作家阿来的短篇小说《阿古顿巴》里面有句话:“阿古顿巴坐在自己的脑袋下。”我实在是太喜欢这句话了,怎么看都觉得有意思。“坐在自己的脑袋下”,我相信很少有人想得出这句话,只有藏族文化背景的阿来才想得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