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没有大名,有名也不会使用,所以用妾加上姓的称谓最为常见。《魏书》卷六十七:“救光为语,光逐巡不作,奏曰:‘伏闻当刑元愉妾李,加之屠割。妖惑扇乱,诚合此罪。但外人窃云李今怀妊,例待分产。”这里把李氏称为“妾李”。《陈书》卷十九:“余臣母子,得逢兴运。臣母妾刘,今年八十有一,臣叔母妾丘,七十有五,臣门弟侄故自无人,妾丘儿孙又久亡泯,两家侍养,余臣一人。”把自己母亲称为“妾刘”,在这里妾就是谦称。叔母称为“妾丘”,没有称其名字,只有姓氏。不过虽然称谓并不罕见,一般也只是在皇帝面前这样称谓。
还有就是臣下对皇帝的自称有“臣”“微臣”,皇帝对臣下一般呼其官名、或者“卿”“君”等。当然还有些特别的称呼,比如“国老”,正史有记载武则天称称狄仁杰为“国老”,而现在影视剧中被改为了“阁老”。其实“阁老”是唐开元以前特指中书舍人中年资深者。后来逐渐变成了泛指中书门下的属官。宋明以来也称大学士及入内阁办事者为阁老,这后来也是宰相的别称。
还有一些皇帝会直呼臣下的字,比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三中记载:“汉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景帝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皆人主呼人臣字也。晋以下,人主于其臣多不呼名。《南史》:‘梁蔡撙为吏部尚书、侍中。武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撙始放箸执笏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对目:“臣预为右戚,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又南朝人如王敬弘、王仲德、王景文、谢景仁,北朝人如萧世怡、李元操之辈,名犯帝讳,即以字行,不复更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一般称呼别人尽量不用其名而用字。《说苑·臣术》:“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即君主对自己的伯父、叔父、庶子哥哥、大臣中之元老,都应该只称呼字,而不能称呼名,以示尊敬。《日知录》:“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颜氏家训》曰,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梁武帝直呼蔡撙的名他就假装没听见,直到呼其官名才作答应,而且很不客气地指出梁武帝称呼上的不对。
在唐朝,皇帝一般也称官员的官名,只有关系比较近的会称其字,直呼其名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如果真的这样叫了,可能就是生气了或是不祥之兆。在唐代“大人”是父母的意思而不是现在古装剧里的为官者。当时的官称有:公,卿,明宰,君侯,阁下,大僚,高明,使君,明府,少府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