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26期“寻”专题活动,文责自负。)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小学时候,我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是字面意思:诗人拜访隐者,在松林中遇到了童子,便问隐者去处。童子指着身后的大山说:“师傅去山上采药了,但是白云缭绕,不知具体在哪里。”
现在我重读这首诗,却能看出点不同层次的意味。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知”与“不知”之间兜兜转转、来来回回,就连我们向往的隐者也是如此,他也在自己感兴趣的“此山中”寻寻觅觅,领略着“云深不知处”的美好。
大多数人追寻的历程是什么样呢?
从呱呱落地开始,一个人就学会用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舌头和手去感知整个世界。
幼儿从从家庭中寻找吃的、喝的、用的、穿的,追求温暖和庇护。
少年进入了学校,就想要通过“为什么”追寻这个世界的各种答案。
为什么天上有月亮?
为什么大海是蓝色的?
为什么会下雨?
为什么会有闪电?
为什么有人的眼珠是蓝色的?
这一个个“为什么”伴随着他慢慢长大,让他逐渐了解这个世界,也让他的认知天空出现了星星点点的亮光。
青年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那些点点星光已经汇聚成了浩瀚的银河,虽然银河足够宽广,但他却在银河之外看见了更加浩瀚的星空。所以,即使步入社会,他仍然有很多未知,仍然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步入中年后,他渐渐发现,向外逐求根本没有止境,一旦累了停下来,就觉得内心特别空虚。也许某个时间、某些事件或者某个契机让他突然对向外逐求感到厌倦,转而向内追求精神层面的充实和圆满。
从此,他获得了心灵的平静,这让他的内心更有力量,也让他能够换一个视角看待对未知世界的追寻。
人生的追寻本来非常美好,却总被人为添加很多枷锁,让很多求知变得过于程序化、规则化或者框架化,让所有人都很累。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谁也别限制谁,谁也不比谁更权威,谁也不比谁更高贵。所以我更期待追寻过程中去伪存真、自然活泼的模样。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也许人生的追寻没有尽头,但幸运的是“大道不孤”,所有人的追寻都一直在路上,也许这就是人存在的意义。
作为一个一直在求知路上的人,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此山中”是写作:我笔写我心,用心写出自己心中世界的样子,感知世界的妙不可言。
我的“云深不知处”是小说创作:也许世界原本没有意义,但是人类可以赋予世界意义,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小说便有这样神奇的功能。
很多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小事都可以通过小说变得与众不同,从而让生活处处有惊喜,人间处处有趣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此山中”,也有自己向往的“云深不知处”,希望大家都勇敢地探索未知,追寻自己对世界赋予的意义。
如果以后我能在山上建一座草庐,那就给它命名“此山中”,书房就命名“云深不知处”,可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