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虽然是问句,可答案却是肯定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在你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必然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前辈的话是正确的。我不是鼓励大家什么事都要听爸妈的,我是说,你至少要明白,别人不是在无理取闹或是想控制你,而是有的故事你没经历,你真的不懂。
朋友曾经把青春比喻成“飞蛾扑火”,我不赞同,其一青年不是“飞蛾”,他们是有思想并善于思考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一簇“火”而奋斗,其二青年奋斗的结局不管成功与否都不能说是“与火俱焚”,这种奉献精神如果用于青春,未免太令人惋惜。又有人说青春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又摇头,并不尽然,“偏”字表明迎难而上的进取心,也许青年拥有这样的进取心,但他们并不一定懂得那“虎”有多难。其实,还是那句老话“初生牛犊不怕虎”用来形容青春再合适不过,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出生的牛犊为什么不怕虎?是因为它勇敢吗?不,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实力,也不知道虎的实力,它相信自己最强,它相信它有能力解决这件事。青年不就是这个样子吗,相信自己的实力,以为全世界自己最强最棒,尤其是大学生,有一本学历就相信自己是精英阶层,一本正经的等着大公司来找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被现实打醒呢?当初生的牛犊遇上虎了会怎么样呢?俗语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社会给了。
今年夏天我和朋友去北京玩,在北大逗留了一会儿,北大的风景与别处也并无不同,慢慢的也想不起未名湖的样子了,可真正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一份海报。一份有关曹文轩教授讲座的海报,时间在我开学的第一天晚上,对北大学子免费开放,外来人员买票观看。我默默在那张海报前驻足了一会儿,终于离开——曹文轩的书我从小看到大,是我的偶像,那时我真切感受到,曹文轩简历上那句“北京大学教授”是什么意思了。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渴望自己也是北大的一份子,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楚的意识到,学校与学校,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距,和那道分明的界限。
昨天又看到西南联大80年校庆在北大举行,看到人民日报上的那个视频,我的第一感觉崇敬和怀念,第二是羡慕。我羡慕他们可以与杨振宁、彭佩云等老一辈大家近距离接触,羡慕他们可以组织策划这么一场大活动。而现实也是可怕的吓人,同学说面试的时候,上来考官就说“不是211985的请离开”那一瞬间心里是尴尬又不甘又崩溃的,我开始反思,在同样的四年大学里,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之间的差距。也许差距,从高中甚至初中就开始了。这也是为什么爸妈总让我们好好学习,不是为了什么名与碌,不过是希望我们未来不后悔。
可我终于是后悔了,我曾不止一次地跟别人讲自己中考高考就没有拼命复习过,甚至还用夸耀的语气讲自己高考前一天晚上看完了一本小说。而现在每当我想起自己那时说的话做的事,就恨不能抬手一个耳刮子。当初有一条大路你没走,就因为它两旁的荆棘看上去刺人,可你不知道,这条路上的荆棘虽吓人却短,而那条鸟语花香的小路在不久后也会出现荆棘,甚至刺更硬,路更漫长。
你在该学习的时候没有学习,于是你在课后就付出十倍的努力去追赶,你以为这样就能赶上了,可你又发现,本身认真学习的同学在课后也在努力拼搏,于是你停下来,欲哭无泪,你问究竟怎样才能赶上?
赶不上。不必赶。因为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赶上别人,而是为了达到你想要的高度,毕竟一味的追悔过去并没有什么用,更重要的是看向未来。不要追着别人的过去走,要看自己。现在的自己别再做那时的蠢事,未来的自己便也不会再悔恨交加了。我也会慢慢方正自己的心态,不必去羡慕,努力做好现在自己所拥有的,不能碗里的吃不完还惦记着锅里的;也不必不甘,因为未来的我,也会总有那些。
为过去的自己弥补遗憾的最好方式是为将来的自己开启新篇,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