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1-17

2019-01-17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1-17 08:27 被阅读0次

酉六、解了加行(分三科) 戌一、徵

云何名為解了加行?

  這是第六科,一共是九科,現在是第六科「解了加行」。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解了加行」呢?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定地諸相

謂於如是所說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時,即便能入;於住定時,即便能住;於起定時,即便能起。

  第二科加以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定地諸相」。

  「謂於如是所說諸相」,就是說像前面說這個:止、觀、舉、捨,「所說諸相」。「善取善了」,你能夠認識的很好,你也能夠明了這些相。「善取了已」,你能夠認識了,而能明白這四種相的時候,「欲入定時,即便能入」,你想要入定的時候,就能入;「於住定時,即便能住;於起定時,即便能起」,這就叫做「解了加行」。

亥二、不定地相

或時棄捨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緣境界。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定地諸相」,這是「不定地相」。

  「或時棄捨諸三摩地所行影像」,或者有的時候,棄捨了諸三摩地所行的影像,就是所緣境。「作意思惟,諸不定地」,思惟這個不定地的事情。「所有本性所緣境界」,前面是同分所緣,是相似的影像;現在是「本性」不是影像。那就是你出定了以後,比如說是:修這個白骨觀。修這白骨觀,你心裡面是白骨的影像,並不是白骨;現在說呢,就是「棄捨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諸不定地」的時候,這時候就是從定裡面出來,所觀察的影像不存在了,這時候思惟「諸不定地所有本性」,就是那疏所緣緣境,「所緣」的「境界」。

戌三、結

如是名為解了加行。

  從定裡面出來,再去看看那個白骨,那就叫做「所有本性所緣境界」,是這樣意思。這樣對你靜坐似乎也有幫助,「如是名為解了加行」。

酉七、無厭足加行(分三科) 戌一、徵

云何名為無厭足加行?

  這是第七科「無厭足」,就是沒有滿足的加行,先是「徵」。「云何名為無厭足加行」,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於勝善法」。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於勝善法

謂於善法無有厭足,修斷無廢,於展轉上展轉勝處,多住希求。

  「謂於善法無有厭足」,「謂」就是說修止觀這個人,對於所成就止觀的功德的善法,沒有滿足的時候。「修斷無廢」,修學止觀斷煩惱這件事,沒有停止的時候。「於展轉上展轉勝處」:「展轉」,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這樣修止觀的展轉;「上展轉」,就是向成就這一個方向進步。「多住希求」,你心裡面希望能有成就,這個希望心很強。

亥二、於多所作

不唯獲得少小靜定,便於中路而生退屈;於餘所作,常有進求。

  這是第二科,「於多所作」。

  「不唯獲得」,不是只是獲得少分的靜定,就是未到地定,「便於中路而生退屈」,這是在中間,還沒有到地方,得了未到地定,還沒有到應該停下來的時候,而在路途中間而生退屈,他不這樣不退下來。「於餘所作,常有進求」,對於剩餘所應該作的事情,他應該得初禪、得二禪、得三禪、得四禪,剩餘的工作常有進求,那進求的心,一直的沒有停下來。

戌三、結

如是名為無厭足加行。

  下面第八科,「不捨軛加行」。

酉八、不捨軛加行(分三科) 戌一、徵

云何名為不捨軛加行?

  「云何名為不捨軛加行?」這是「徵」,這個「軛」,牛馬在拉車的時候,有一個東西控制牠的脖子,叫牠不能離開這裡;現在說這個「軛」,就是持戒,就是佛陀所制定的戒,你永久的遵守而不棄捨。

戌二、釋(分二科) 亥一、舉法

謂於一切所受學處,無穿、無缺;雖見少年顏容端正可愛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於食平等;勤修覺悟;少事、少業、少諸散亂;於久所作、久所說等,能自隨憶,令他隨憶。如是等法,說名不捨軛加行。

  前面是「徵」,現在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舉法」。

  「謂於一切所受學處」,就是這個禪師對於所受學的戒,叫做「無穿、無缺」,能夠受持的很清淨,不會穿缺的;就像一個器,穿一個洞,就不能夠盛水了,「穿」。或者是「缺」,缺少一個地方,那麼也不能當器用了,不是載道之器了。「雖見少年顏容端正可愛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隨好」:「不取相」是指前五識說,指眼識說;不取相,是意識說。

  「於食平等,勤修覺悟」:「於食平等」,就是飲食平等,你吃這麼多就合適,你就吃這麼多,那麼就是平等;如果吃太多了,也不平等,吃太少了,也不平等。於食平等,其實就是於食知量的意思。「勤修覺悟」:勤修這個悎寤瑜伽,初夜、後夜就要用功,這是中夜要休息,「勤修覺悟」。

  「少事、少業、少諸散亂」,還要少事。「少事」是什麼?就是你若多欲,你的事情就會多;現在少事就是少欲,你所希望的事情,我所希望的衣食住,少少的就好了,就滿足了,所以要少欲,就叫做少事。「少業」,就是不儲蓄很多的資具、衣服、飲食這些東西不儲蓄,叫做少事少業。「少諸散亂」,我們修止觀的時候心裡面散亂,在什麼地方散亂呢?就是在你的事業上散亂。就是因為你犯戒了也容易散亂;你心有所取相、取隨好,於食不平等,不能勤修悎寤瑜伽,那就是多事、多業、多諸散亂了。

  「於久所作,久所說等,能自隨憶」,這表示你常常修止觀,記憶力會增強、增上,「於久所作」,很久以前所作的事,很久以前所說的話,這就是「能自隨憶」,能自己憶念起來,不會忘失;「令他隨憶」,也有這個力量,令他人隨憶。「如是等法,名不捨軛加行」,不捨軛加行是這個意思。

亥二、顯義

由此諸法,能正隨順心一境性,不捨其軛,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馳流外境;不令其心,內不調柔。

  這是第二科「顯義」。

  「由此諸法,能正隨順」,前面說的這麼多,「能正隨順」,你能夠隨順佛教,「心一境性,不捨其軛」,心能安住一境,而不捨掉這個戒律的法。「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馳流外境」,怎麼叫做「令心不散」呢?就是「不令其心,馳流外境」,那就叫做不散。「不令其心,內不調柔」,你若多生煩惱,心就剛強。「不令其心,內不調柔」,就是心沒有生煩惱。

戌三、結

如是名為不捨軛加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sb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