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这段话,觉得挺有道理。
心不死,则道不生 ;欲不灭,则道不存; 心不苦,则智不开;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志不坚,则事不成; 不破不立,晓喻新生,凤凰涅槃,向死而生。倘若穷途末路, 那便势如破竹!
为什么人到绝境后会大彻大悟
因为他放下了所有幻想,放下了对所有人的期待。
一个人在进入绝望之前,他还存在着幻想和期待。
他幻想友情,亲情,爱情,幻想着有人能拯救他走出绝境,
但他发现,各种感情都不是无条件的。任何人都不能如他所愿拯救他。
1.亲情是有条件的
尤其是一个出身条件不好的人,在他身上寄托了家族对他的期待:出人头地,让家庭走出泥潭,当他不能达到这一期待时,爱就消失了。家人把对他的失望,把对命运的不甘与绝望发泄在他身上:鄙视,嫌弃、嘲笑、冷眼、谩骂。这就是他从家人身上得到的。
他本来以为当他身处绝境时,能得到家人毫无条件、毫不保留的支持、鼓励,从而帮助他尽早走出困境,但事实恰好相反,对他打击最深的正是家人,因为他对家人不设防,所以这种伤害来的尤其痛彻心扉。于是,他对亲情失望了。
他幻想着友情,他期待朋友能拯救他,可是发现,朋友避之不及,暗暗嘲讽。
他开始明白,当他有光芒时,朋友的结交带来功利性质。社交关系的本质上是利益交换。不管这利益是情绪价值还是社会价值。
当他不停地倾吐苦水,期望得到理解时,得到的是朋友的不理解,唯恐避之不及。
过去,他忧秀,朋友对他是仰望的,对他是有极强的忍耐性。但是当他走下高位,二人相对位置转变,他的价值变低了,所谓的朋友在内心开始暗暗瞧不起他,也不再那般包容,开始
不耐师开怡据心殃及自良不耐烦,开始担心殃及自身,担心自己被负能担心自己访负能量吞噬,于是默默远离。
2.他对友情失望了
爱情这东西很多人一辈子也遇不到,就说婚姻,很多人的婚姻只是社会价值排序的结果,他外形不错、工作体面、家境良好,最好能为事业提供助力,这是好的结婚对象。
你抑郁,你工作一般,你长相平平,你年龄不占优势,那在婚姻市场上,你价值不高。
3.这就是市场法则
明白了这种规则,他对爱情不再有幻想。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至此,近乎所有强关系他都不再抱有希望。(弱关系本来就不抱有期望)
此时,过去的信仰体系全线崩溃。亲人,朋友、爱人,全部走下神坛。
4.心不死,道不生
旧体系崩塌了,新的信仰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此时,他还有什么?
只有他自己了。
他开始明白,过去对别人的讨好,迁就是多么愚蠢,如果他没有价值了,别人抛弃他时弃之如敞履,毫不手软。
他现在需要讨好谁?只有自己。他开始把所有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在黑暗中,在迷茫和困顿中,他默默去做一些事情,告诉自己,要忍耐、要等待,要有耐心,要韬光养晦。潜龙在渊时,要学会蚩伏,伺时而动。
他开始像对待一株植物一样对待自己,给予自己阳光和雨露。最重要的是,时间,要拿出充分的耐心等待黑暗过去。
5.他不可避免地变得冷漠,安静
刚开始他怨恨,他埋怨,为什么家人朋友爱人都不能按自己的期待来拯救自己,为什么家庭不是温暖的港湾?为什么爱情和友情都那么势力?为什么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他想象中,如果朋友家人爱人陷入困境,他一定选择不遗余力地拯救对方于水火中。
也许,他过去就是这么做的。这也是他不理解、不释怀、心理不平衡的地方。
为什么别人就不能像自己一样呢?为什么别人不像自己期待的一样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呢?
6.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无条件的爱存在吗?
如果别人不能无条件爱你,
你自己能无条件爱自己吗?
你能无条件爱他们吗?
好像答案都是no。
你也总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当不如别人时就自我攻击,嫉妒。
你的爱也带有功利性质,也不强,很难爱上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更不能做到兼爱天下。
你开始明白,自己也不是神灵,不能对别人无条件的爱。
原来,自己跟别人一样,也只是普通人,没有博大的胸怀,一样有人性的弱点。
当你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按照你的期待来爱你,那是你的自恋作祟,那样的期待意味着,别人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达成你的理想世界的工具人。
你要求别人这样,你能时时事事满足别人的期待吗?并不能吧!
所以,放下对别人的怨恨吧,放过自己,大家都是普通人。
至此,他对世界的看法变了。
刚开始,他把别人当神。后来,神抛弃了他,他也抛弃了神,开始把自己当神。
后来,他又发现,自己不是神,自己是普通人,大家都是普通人。
7.所以,他决定原谅别人,也放过自己
我们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的信仰都是被建构的,它抽象和提取了人类这个群体中最美好的品质,体现了人性之光。
当我们因自己的期待没达到,因被辜负背叛而受伤,自然就开始怀疑这些信仰,开始对任何感情都不再相信,也开始推翻过去这些理想化的信仰。
但问题在于,既然这些美好的概念是从群体中抽象提取出来的,它其实不适用于每个个人。具体到个人身上,有好有坏,有善有恶。
我们终究会接受人性的复杂,拥抱错综复杂的现实。其实,在大部分的、平常的情况下,人性既没有想象中那么善,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恶。
既不能因为自己遇到过人性的恶,就否认人性的善。也不能只希望人性有善,就拒绝它的恶。善恶都杂糅在人性里,允许人性的这种复杂性存在,可能才是必要的。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应该去相信人性中有好的一面。但不要太期待,更不要以此去绑架别人,也许就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能要求别人。
当体会到自己身上仍有神性的一面,愿意去付出,去爱不完美的自己,爱那些有缺点的他人。也许他又会体会到别人人性中的一点微。
8.用自己的微光吸引到一些微光,就足够了
这时候就活得比较自在了。因为此时,他心中有爱。心中有爱,刹那即是永恒。
他的信仰已经被重建了,他不再是从前那个懵懂的他,那时侯的他未经世事的锤炼,是脆弱而理想化的。
如今,他履险而幸存。这时的信仰,深深扎根于现实,变得踏实而坚固。
他还是爱这个世界。但这个爱,是疑过之后依然去爱的坚定,是看清人生的艰难、人性的复杂依然去爱的勇敢。
“心不死则道不生,欲不灭则道不存。”
这句话揭示了人们所有烦恼的根源,即内心的反应和欲望的困扰。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就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伤害我们。
无论世界上有多少诱惑,如果我们能够清心寡欲,无欲无求,那么任何事物都无法制约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淡,让心死而欲灭。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
“如果有一天,你的心不再被感动,你的愤怒不再激怒你,你的悲伤不再让你流泪,你就知道生活给了你什么,你为了成长付出了什么。当心消失时,就不会有失落感,失望或失去归属的爱。剩下的只有生活,只有安静、平稳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够沉下心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深沉,不让任何事情打扰我们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将会变得宁静祥和,和谐美好。
心死并不意味着消极或者悲观失落,而是以一种空灵虚寂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修炼一个积极乐观、独立强大的内心世界,不要让那些烂人烂事影响你,不要让任何人或事伤害你。只要内心不动,就没有什么可以奈何得了你。
朱熹曾说过:
“存天理,灭人欲”。
人的本性受到欲望的引诱,对外物的追求超越了自身的需求,就会遮蔽光明的天性。
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消除不正当不合理的欲望,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透亮,天性的善良纯洁,使自己愉悦,也利益他人。
人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会感到躁动不安,内心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又会感到无聊和空虚,进而追求更多的欲望。
过于贪婪的人一生都会为外物所累,甚至因为欲望迷失自我,丧失理性,逾越底线,最后走向深渊,万劫不复。学会清心寡欲,朴素生活,才是健康快乐,延年益寿之道。
正如《金刚经》所写: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们在世上的经历,不过是恍如大梦。所有的悲欢喜乐,都是内心的感受和欲望作祟。只要心不动,烦恼就会消散;只要欲望不起,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