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的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总感觉全世界都对自己有敌意。这种感觉,相信被挨饿过的人深有体会,而相反,如果你的胃得到了照顾,那幸福感啊,蹭蹭蹭地往上涨,似乎一切的委屈那都不是个事。不是有人说吗?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一顿饭解决不了,那就吃两顿。话说得俏皮,却在理。
现在回忆起来,我们四姐弟其实从小跟妈妈的关系都还算一般,但是跟奶奶很亲密。想来也是,小时候妈妈从来都不煮饭的,相反奶奶总是能做很多好吃的,而且做出来的东西那是公认的好吃。过年的大粽,总比别人家的料足,更香;粉利,比别家的有劲道;芝麻烧饼,比别家的皮薄;人公饼,比别家的皮薄、均匀,馅更香更甜,更不用说外表,那公鸡、金鱼感觉都能活过来,通常我们都会拿着舍不得吃……平时的饭菜更不用说,哪怕一个炒土豆,都格外地香。可以说奶奶不再开始掌勺以后,再吃这些东西都成了将就。你说我怎么没学到?很简单,她不让我煮,说我煮的没有她煮的好吃,她吃我煮的饭菜她吃不下去饭(暴击一万点!),当然嘴刁是训出来了。孩子长大,总是要离开家的,从初中开始能吃到奶奶煮的饭菜那是周末和寒暑假,而高中就只剩下寒暑假了(我们学校高中就只有星期天下午半天,回不去)。高一高二还好,每个周末都还可以去姑妈家打打牙祭,高三就不怎么过去了,下午留在寝室睡觉,一周吃了六天半食堂的我,迫切地需要一个改变口味,改善伙食的地方。
不知道什么时候学校门口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估计是新开业的缘故,地板桌椅整齐干净,重点是没人排队(对于食物的挑剔,我还挑这两个),我走了进去,在老板娘热情的招呼之下,点了一碗鲜肉馄饨。老板娘说,馄饨是现做的,我先给你一碗鸡汤暖暖胃。浓郁的鸡汤下肚,高三因为复习的枯燥和成绩压力带来的焦躁一扫而空,连带着后面的鲜肉馄饨都感觉特别的好吃……接下来的每个没什么特殊安排的周末,基本上我都习惯去她家店里,点上一碗鲜肉馄饨,当然老板同样给我配了鸡汤。时间一久,整个店的人都认识我,每次去都不用点,都先上来一碗热腾腾的鸡汤,然后来一句:老样子吧?我点点头……现在想来,并不是那鸡汤有多好喝,也不是那馄饨有多好吃,而是那个时候的胃得到了很好的安慰。据说有个理论说,人的胃是人的第二个大脑,想象一下,一个人大脑里有东西,那什么烦恼焦躁还会在吗?当初不觉得怎样,现在回忆起来发现,我似乎在那家店度过了整个高三的时光。而再次回忆起高三的生活,能记住的似乎也只剩下那一碗鸡汤鲜肉馄饨了。
十多年过去了,前些日子回去母校,还能看到那家沙县小吃店。依旧是忙得晕头转向的老板娘和来来往往的学生。毕业之后我没有再进去那家店,至今也没有,不是不怀念,而是不忍破坏那关于我昨天的温暖,高三忙碌生活里的小确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