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北方的农村,从小的记忆里就是缺水,小时候几乎不记得我曾洗过多少次澡,连喝的水都是靠“老天爷”的,水一定要节省着用。碰到雨水好的时候,村子池塘里会存很多水,记忆里雨过天晴后就会和妈妈一起去池塘边洗衣服,时不时往妈妈脸上洒几滴水,妈妈会冲着我露出温暖的笑容,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开心的,那个温馨的画面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在上海的这些年,朋友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黑妹”,是因为我皮肤比较黑,他们经常调侃说我是小时候不洗澡的缘故,我只能用白眼来回应(๑Ő௰Ő๑),脸上还写了一个“囧”字。其实我想说这个和洗不洗澡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记不清那是几年级学的这首《忆江南》的诗了,那时就对诗里的景象所吸引,好想去看看,总想着等我长大了要带父母去这个有山有水,山清水秀,风景极好的的地方去看看,再不知过了多久,大学毕业的我回到家乡教书,半年的时间蹉跎,让我不甘心过日复一日的生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时第一想法就是去南方,其实按理说,我们大学毕业后的同学去北京的居多,还有很多都各自回家教书了,我选择了上海。那一年不顾父母的反对来闯上海了,一路走来,就像唐僧取经一样历经苦难,一无所有到如今小有成就,先苦后甜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解释我的经历了,
前不久和家人一起游江南,也算实现了儿时想要带着父母寻找江南水乡的小愿望,不过还带上了儿子和老公,走进了令我陶醉过千万次的唐诗宋词的意境。
画了一幅“忆江南”分享给喜欢画画的大朋友小朋友们,江南,如诗、如画,如魂牵的前世。似雾、似烟,似梦萦的今生。

《忆江南 》
唐 ·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早年,白居易常在杭州、苏州做官,那里如画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他回到洛阳,回忆江南的风景时写下了这首词。
第一句就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写那里的风景美好如画,是诗人当年亲身体验和感受过的,因为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具体写江南景色。太阳出来后,江边的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碧绿的江水澄澈如蓝。这里,碧水红花,互相映衬,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想起如此的美景,诗人在结尾由衷地吟出:能不忆江南?
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拓展:字
【火】“燃烧火焰”的样子表示“火”,“火”可以做偏旁,有时写成“灬”,表示跟火焰、燃烧有关的意思。

人类学会用火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有一个“伏羲取火”的传说传说。
因为没有火,所以人们只能像狮子老虎一样吃生肉。但是生肉又冷又硬,味道一点都不好。等到人老了,牙掉了,咬不动生肉,就只有慢慢地等着饿死。
有一天,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雷声轰轰,一道道闪电把天都照亮了。有一位叫伏羲的英雄便拿起一根木棍,飞向天空。一道闪电劈到木棍上面,居然腾起一团火球,木棍被点燃了。于是,伏羲从天上给人们带来了火。
伏羲找来很多的木柴,点起了篝火,教大家把生肉放在火上烤。一股从来没闻到过的香味飘进了每一个人的鼻子里,用嘴一咬,满口香软,真是太好吃了。
后来有一个叫燧人氏的英雄,教人们用又硬又尖尖的木头在另一块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来;或者用两块硬石头敲敲打打,敲出火来。人们用火就更方便了。
有了火,人们可以吃到熟的实物,可以取暖照明,也可以驱赶野兽,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春】春霞秋冬,是一年的四个季节。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春季是农民忙着播种的时节,必须要在春天,为一年做好充足的准备和计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临的节日,叫“春节”,中国人都要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这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

今天我们常用“三人日上行”的口诀来记忆“春”字,当然,人不可能真的跑到太阳的上面去,这是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字怎么写。那么“春”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字的
今天的“春”字,最早来自于秦代。“春”字的上部并不是由一个“三”和一个“人”组成,而是三颗小草的样子。嫩绿的小草纷纷钻出土壤,发芽叶绿,一片绿意盎然。这就是“春”字所展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拓展:诗人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居住在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做太子少傅,后人称他白傅,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
成就和贡献
作为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他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很有影响。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与元稹书》是他的诗论纲领,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元稹友谊甚笃,世称“元白”。著有《白乐天长庆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