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知为何被锁定,拷贝再发)
小学语文里有一篇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在这篇课文里,唐僧是一个没啥本事,是非不分,容易被坏人利用的人,而孙悟空则是一个坚持真理,敢作敢为的形象,即使备受打击也绝不放弃。
如果你要问正在朗读这篇课文的孩子们,你们喜欢谁?我敢打赌,他们百分百会选择孙悟空,而这正是我们想要传递的教育。
我不会说这样的教育不好,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向孙悟空学习,做一个坚持真理,敢作敢为的人,即便遭遇挫折也不改初心。
然而问题是,我们要不要向唐僧也学习点儿什么呢?
让我们做一个心理实验,想象回到故事的起点,请记住此时你不知道结果,你不知道对面的村姑是人还是妖,你只知道她被打死了,打人者说她是妖精。请问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然后,一个自称来找寻闺女的老婆子也被打死了,打人者说她是妖精。
然后,一个自称来找寻闺女和老婆子的老头儿也被打死了,打人者说他们都是妖精。
而你是唯一能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的人,因为你会念紧箍咒,请问,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反应?
唐僧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这个选择题是,
如果必须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个选择,你选哪一个?
唐僧的答案是,就算他们是妖精,就算他们是来吃我的,我宁愿被吃掉,也不愿再生杀戮了。西行取经是为了度众生而不是杀众生,六道皆是众生,因我而杀他,取经还有什么意义。
最近几年有好几部电影电视剧都在反思文革那个时代,《归来》,《芳华》,还有《风筝》。在那个时代,热血沸腾的打人者,谁不是坚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正确与善良这个两难命题中,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正确”。只是"正确"总是会在岁月中褪色,而“善良”更为恒久。
如果那个时候,多一些唐僧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会怎么样?
前两天看了电影《奇迹男孩》,是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主题,讲述了一名天生脸部畸形的男孩,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故事里有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每个月都会和孩子们分享一条人生格言,其中有一条就是,"如果必须在正确与善良之间做个选择,请选择善良"。
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在这一点上,西方的教育值得我们学习。
选择善良可能会有代价,所以念一下紧箍咒是勇敢者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紧箍咒,紧箍咒就是我们的良心。
当然,我们不是要在孙悟空和唐僧之间选边站,因为选边站这种简化人生的教育,恰恰是问题所在。孙悟空的对立面不是唐僧,唐僧和孙悟空都是初心不改,使命必达的人。一个真相的反面,是另一个更加深刻的真相。
所以,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请选择善良,因为我们希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但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答案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理念的世界,可以如盲人摸象般选择一个侧面切入,而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都是完整的大象,需要我们从看似相互矛盾的理念中提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形成当下最为恰当的行动,而这正是我们文化中“中庸之道”所要传递的。
而菩萨则是我们的学习榜样,菩萨救度众生,好人坏人一起救,但自己从来不会受伤害。菩萨的本事就是悲智双运,在菩萨看来,善良和正确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综合应用题,且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于当时当地的最佳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