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途中有一处菜市场,在桥的东北侧,依河而建,市场的大门并不在路边,而是被路边的一家五金铺和一家杂货铺遮挡着,需要经过靠河边的一条小路才能绕进去。
因为这家菜市场不在路边,之前并没有太注意。早上忙着赶时间,虽然不时有人从桥下上来,也无暇多顾,径自一路小跑上了桥,匆匆往不远处的公司方向奔去。下班了,没有早上那般匆忙,沿路而来,走到桥上,远远的可以看见杂货铺后面菜市场醒目的招牌,原来这家菜市场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紫叶菜市场”。
只是,到下班的时间,除了路边的两家店铺,菜市场好像是关门了,很安静,看不见有人从江边的小路出来。后来,来来回回的次数多了,才知道隔着居民楼还有一条路和我上班的这条路平行,那条路正好通往菜市场的大门。
有几次,早上出门没顾得上吃早餐,于是绕到那条路上想看看是否有早点铺子。因为不熟悉一时没有找到。再往前看,马路已经被占道,停放着几排横七竖八的自行车,还有送货的卡车在横着进退倒车,混杂着进进出出缓慢挪动的人群,还有不少或是推着载重自行车,或是就地练摊的小贩,吆喝着,熟练地宰杀着那些活鸡活鱼……看着一地鸡毛和血腥,哪怕饿着,我也不想再往前走了,三步并作两步拐到另一条平行的路上。
可能是因为桥头面积小吧,停不下那样多的自行车,卖海鲜的摊贩倒是有一个,也还懂得规矩整齐地摆放着,好让出道来。不同的是,桥头还多了一些出售盆景花木的流动小贩。渐渐地,这些花花草草平复了我对菜市场的厌恶感,吸引着我开始在桥头流连,甚至还催生了我的好奇心,想去瞅瞅这家菜市场里是否还有其他有趣的东西。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也诱惑着我。早上经过桥头时,除了花草,还时常看到三三两两的老头老太们提着一个大饼出来。我判断,菜市场里一定有卖早点的。某天,估摸着离上班还有一点时间,便顺着路边的几级水泥台阶下得桥去,沿江边的路走了不多远,很快就看到了一家卖新疆馕的摊点,也许是这种大饼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吧,寻香总能找到。从那以后,我好像是迷上了新疆馕,远远闻到香味,再看到桥头有提着大饼的鱼贯而出,我也就会不由自主地寻香而去。
一来二往,和摊主也熟了。摊主是一家新疆人,小夫妻俩和两个漂亮的孩子,还有一个奶奶,平时负责照看两个孩子。这家做的馕地道,芝麻放得多,酥油也抹得足,透香油亮,生意特别好,卖得快,摊前总是人头攒动,常常要等上一会儿。遇上下雨,而且不论大雨还是小雨,摊主就不出工了,想必是一家人在家逍遥听雨吧。要知道,江南可是个多雨的地方,馋猫们盼晴天原来还有这一点惦记。
去年,上班的这条公路连着桥都要扩建,公路的两头因为施工被堵截了。这样,如果早上上班不想绕远路,就必须穿过紫叶菜市场了。
之前,虽然为了买新疆馕,也曾下桥头进了那条江边的小路,却一直都没有机会进菜市场。一则因为新疆馕的摊头在市场外的江边小路口,二则因为排队等新疆馕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去逛菜市场。
而且,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上海的一些菜市场只是早市开放,这家紫叶菜市场就是这样的。早上热热闹闹,到十一点就关门了,菜市场外的两边路上搭建的货摊,早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这个时候也是撤得干干净净的,仿佛刚才的喧嚣从没有发生过。
可能因为是早市,逛市场的人多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老头老太们常常在这里能遇到同样赶早市的街坊邻居,相互寒暄几句,乐得在市场的人流里穿梭,一点都不嫌嘈杂拥挤,甚至有拄着拐杖的,还有坐着轮椅的,也汇集在菜市场的人流中,虽然是步履艰难,挪动困难,但是看到一张张鲜活的脸,看到活蹦乱跳的鸡鸭鱼虾,看到鲜嫩的蔬菜水果,仿佛拥挤在人群中,便能吸附生命的能量;徜徉在菜市场,便能活色生香,注入了人间的血脉。
这样看来,菜市场的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地方。想起十多年前,曾带着一个北方来的朋友逛了好几家大超市,他直呼眼睛看累了,五颜六色太花了,上海真是个花花世界啊。有一天,他好像醒过来,突然问我,居民们的菜市场呢?我困惑,难道超市还不够吗?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他的寻找,超市的商品是丰富的,但是也是冰冷的;而菜市场的商品更象刚刚烤出来的新疆馕是热乎乎的,满是人间烟火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