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记软件里面存了2000篇想要读的文章,一天可能也就能够深读4篇左右。实习以后很少有时间坐在电脑前写东西了。借着写阅读笔记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吧。尽量连更。但是也会出现断续的情况。
哈佛学霸说自己一直喜欢做服务业的工作。
这种颇有城府的对职场关系的深刻观察,用一个成语概括即“和光同尘”,学会与周围环境相处。能够在高中阶段就体会到人群之间“和光同尘”的重要性,绝对是一个人尖子!
是否是一个人尖我不确定,但是起码有在社会上“保护”自己的能力了。
朋友问我孩子去读大学,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哪些准备?
我第一个想到的“准备”是学会安全驾车;第二个准备是去打一份工。
这个工作可能技术性不高,无聊重复,但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与校外的世界接触。
暑期工作的真正的价值在于了解人,知人察事,这是走向社会的真正开始。
想到自己大学前的那个暑假去科技馆打工,每天通勤2个小时(跟现在实习差不多的路程)。一天拿着60元的工资,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特别是家长和小孩子。有的家长就很有权利意识,“为什么这个设备不开了?没有提前通知,请把管理者叫来。”,有的会看到人多或者讲解员说不能用就转头走掉。而我也在那个时候学会了什么时候休息一下自己,毕竟每天站6个小时,若是全站着也会很难受的。
这篇文章从风险保障的角度比较了宗教、金融产品与福利国家之间的替代竞争关系。带给我常识上的刷新,在美国的教会势力的比教会发源地的欧洲还要强势。工业革命未必会革教会的命,欧洲和美国都发生了工业革命,为何会总体上产生西欧福利国家和美国低福利的区别呢?即使在美国各州之间的工伤福利的差距在1910-1930年间是200倍的差别?宗教影响力、政府福利是我们直接可以观测出的指标,背后的社会形态、家庭形态的基石又是如何的呢?
读不完星人。
王尔德说:“正是你在不必要阅读时去读的那些书,决定了你身不由己时成为的那个人。”
我的心智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是不成熟的,共情能力也较为弱。不是妄自菲薄,而是通过与同学,同事,朋友的交往而得到的反馈。所以是不是可以考虑阅读包含情绪的文艺作品,基本不读小说的我。。
也就是说,阅读小说,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社会交往经验,并且影响我们的人格塑造。在年轻的时候多多阅读好的小说,是可以让我们实现自我养育的途径,很多在有问题的家庭成长出高尚的人格的孩子,都是因为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