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股神巴菲特曾说: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生活中,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词来高度评价一个人,首先映入你想到的会是什么词?可能是“聪明” 、“善良” 、 "温柔"诸如此类的词。但在职场中,人们更喜欢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个人:靠谱,它概括了一个人的人品、做事能力、协作能力等。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信用的价值越发凸显,人们在寻找协作对象时,更倾向于考虑靠谱的人。一个靠谱的人,会赢得信任以及更多的发展机遇。
美国佛罗里达州流传着一个关于靠谱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年轻人,一个叫约翰,一个叫哈里。他们是同事,几乎同时进入一家蔬菜贸易公司上班。
半年后,约翰被升任主管,而哈里却依然是普通员工。
对此,哈里很不高兴,就向总经理抱怨说:
“总经理,我和约翰都是同时来到公司上班的,现在约翰升职了。
而我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对上司交代的任务总是按时按量地完成,从来没有拖沓过,为什么我没有升职呢?”
总经理听了哈里的埋怨后说:“这样吧,公司现在打算预订一批土豆,你先去看一下哪里有卖的,回来我再回答你的问题。”
于是,哈里去找卖土豆的蔬菜市场。半小时后,哈里急匆匆地回报说:“二十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土豆卖”。
总经理听后问道:“一共几家卖的?”哈里挠了挠头说:“我刚才只是看到有卖的,没看到有几家,您稍等一会儿,我再去看一下!”
说完,哈里又急匆匆地跑了出去,二十分钟后喘着粗气回报:“报告总经理!一共有三家卖土豆的。”
总经理又问他:“土豆的价格是多少?三家的价格都一样吗?”哈里楞了一下,又挠了挠头说:“总经理,您再等一会儿,我再去问一下。”
说完,哈里就要往外跑,这时,总经理叫住他:“你不用再去了,你去帮我把约翰叫来吧。”
一会,哈里和约翰一起来到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先对哈里说:“你先在这里休息一下吧。”
然后又对约翰说:“公司打算预订一批土豆,你去看一下哪里有卖的。”
40分钟后,约翰回来了,向总经理汇报:“二十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三家卖土豆的,其中两家是卖0.9美元一斤,只有一家老头卖的是0.8美元一斤。”
约翰停了停接着说:
“我看了一下他们的土豆,发现老头家的质量最好,也最便宜,因为他的农场就在‘集农蔬菜批发中心’附近。
老头说,如果需求量大的话,价格还可以更优惠些,并且他们家有货车,可以免费送货上门。”
约翰停顿了一下又说:
“为了让经理您看看他家的土豆质量,我带回来土豆的样品,并且我还把那老头带来了,就在公司大厅里等着呢,要不要让他进来具体洽谈一下?”
总经理微笑着说道:“不用了,你让他先回去吧!”
于是,约翰说声:“好的,经理。”就出去了。
这时,总经理看着沙发上目瞪口呆的哈里问道:“你都看到了吧,如果你是总经理,你会给谁升职呢?”
同样是职工,一个站在领导的角度为领导考虑的人和一个只知道听领导指示的人做事所取得的效果是千差万别的。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欣赏约翰这样的人,也希望多交往约翰这样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一个靠谱的人呢?
1. 培养闭环习惯
所谓的闭环,粗略地说,是指“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也就是说,交待一件事,无需担心,也无需催问,对方就能够尽力落实,主动通报进度,即便出现意外情况无法落实,也会及时反馈。
有的事情可能跨度比较短,当天就能回复,但有的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完成的时间比较长,这时一点要注意:学会阶段性主动反馈。
这种反馈体现的不仅是责任心,而是强调团队配合和人际敏感。靠谱的人能够换位思考,从领导的视角,来确定汇报的时间节点和内容。
如果一件事不仅涉及领导,还涉及到其他人,靠谱的人心里会装着与此有关的所有人。
如果中间出现各种信息和变动,靠谱的人会洞察利益相关者,在每个阶段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和相关诉求,并及时反馈,满足需求。
相反,不靠谱的人往往不主动,被动等着相关人员催问,还觉得理所当然;同时仅仅满足于做了,但是否取得预期成果,却不大在乎。
也就是说,不靠谱的人仅仅止步于写几个“逗号”,让协作者身陷于“省略号”之中,却无法画出圆满的“句号”。
一个人能力有高低,但即便是能力低的新手,也可以塑造自己靠谱的个人形象。
要做到这一点,首要就是养成闭环习惯。从协作者的诉求出发,及时反馈,有始有终,即便最终无法做成,也要画好句号。
2. 提高交付能力。
培养闭环习惯,只是成为靠谱的人的第一步。
毕竟,只要刻意练习,有相当比例的人,都能形成靠谱态度。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是否能够在条件欠缺、达成困难的情况下,把事做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以便联合起来打击西班牙政府军。
加西亚隐藏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者打电话与他取得联系,而美国总统必须尽快获得他的合作。
怎么办呢?
这时,有人对总统麦金利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
令人感动的是,麦金利总统把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时,罗文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找呀?”
他只是凭借自己“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条,用恪守信义的契约精神,准备排除万难。
罗文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子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在四天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了岸,消逝于丛林中。
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又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把那封信交到了加西亚手上。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罗文这样的人才算靠谱,既有态度,又有能力。
3、减少背信比例。
有了靠谱态度,以及高水平的交付能力,还需要特别注意减少背信比例。
原因在于,人们评估靠谱度时,遵循的是量化反馈的原则,根据守诺比例来做判断。
为了减少背信比例,我们至少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审慎许诺。
很多人会了显示自己乐于助人,或是担心抹不开情面等,往往会把超过自身能力的事情揽下,而不会拒绝。
这种做法只能满足承诺当下的一时爽快,却会造成很大的后患。
第一,容易误导求助者,期望值过高,失望就越大;第二,容易让求助者延误找到真正帮得上忙的人,坏了事情;第三,造成背信,落下不靠谱的印象。
二是,未雨绸缪。
由于不确定性无法预测,靠谱的人永远会为不确定性做好冗余预留,包括时间精力、坏账预提、替代方案等。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罗子君第一次上班,在地铁被挤掉了一只高跟鞋。
打不到车的她害怕迟到,彷徨失措地打电话四处求助,而男主角贺涵的车明明顺路,却坚持不肯捎上她。
晚上,贺涵告诉罗子君:
“实战之前,必须预演,以排除一切意外的可能。没有人在乎你所谓的特殊情况,更没有人有心情有时间去听你解释,如果出了问题,那么就一定是你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
诸如此类,靠谱的人会想方设法,降低背信比例。不承诺则已,承诺了就近于100%做到。
作家池莉曾这样说过:
“靠谱,说起来简单,落下去复杂;听起来像感觉,做起来是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