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备无患-主从
image.pngredis单副本
Redis单副本,采用单个Redis节点部署架构,没有备用节点实时同步数据,不提供数据持久化和备份策略,适用于数据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纯缓存业务场景。
优点:
架构简单,部署方便;
高性价比:缓存使用时无需备用节点,当然为了满足业务的高可用性,也可以牺牲一个备用节点,但同时刻只有一个实例对外提供服务;
高性能。
缺点:
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在缓存使用,进程重启后,数据丢失,即使有备用的节点解决高可用性,但是仍然不能解决缓存预热问题,因此不适用于数据可靠性要求高的业务;
高性能受限于单核CPU的处理能力(Redis是单线程机制),CPU为主要瓶颈,所以适合操作命令简单,排序、计算较少的场景。
redis多副本
image.pngRedis多副本,采用主从部署结构,相较于单副本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从实例间数据实时同步,并且提供数据持久化和备份策略。主从实例部署在不同的物理服务器上,可以实现同时对外提供服务和读写分离策略。
优点:
高可靠性:一方面,采用双机主备架构,能够在主库出现故障时自动进行主备切换,从库提升为主库提供服务,保证服务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开启数据持久化功能和配置合理的备份策略,能有效的解决数据误操作和数据异常丢失的问题;
读写分离策略:从节点可以扩展主库节点的读能力,有效应对大并发量的读操作。
缺点:
故障恢复复杂,如果没有RedisHA系统(需要开发),当主库节点出现故障时,需要手动将一个从节点晋升为主节点,同时需要通知业务方变更配置,并且需要让其它从库节点去复制新主库节点,整个过程需要人为干预,比较繁琐;
其他:
主库的写能力受到单机的限制,可以考虑分片;
主库的存储能力受到单机的限制,可以考虑Pika;
原生复制的弊端在早期的版本中也会比较突出,如:Redis复制中断后,Slave会发起psync,此时如果同步不成功,则会进行全量同步,主库执行全量备份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毫秒或秒级的卡顿;主库节点生成备份文件导致服务器磁盘IO和CPU(压缩)资源消耗;发送数GB大小的备份文件导致服务器出口带宽暴增,阻塞请求,建议升级到最新版本。
2.李代桃僵-哨兵
image.png
Redis Sentinel是社区版本推出的原生高可用解决方案,其部署架构主要包括两部分:Redis Sentinel集群和Redis数据集群。
其中RedisSentinel集群是由若干Sentinel节点组成的分布式集群,可以实现故障发现、故障自动转移、配置中心和客户端通知。Redis Sentinel的节点数量要满足2n+1(n>=1)的奇数个。
原理-三个定时任务:
每隔10s,每个Sentinel节点向主节点和从节点发送info命令获取最新的拓扑结构。
每隔2s,每隔Sentinel节点会向Redis数据节点的sentinel:hello频道上发送Sentinel节点对于主节点的判断以及当前Sentinel节点的信息,同时每个Sentinel节点也会订阅该频道,来了解其他Sentinel节点以及它们对主节点的判断。
每隔1s,每个Sentinel节点会向主节点、从节点、其余Sentinel节点发送一条ping命令做一次心跳检测,来确认这些节点当前是否可达。
优点:
Redis Sentinel集群部署简单;
能够解决Redis主从模式下的高可用切换问题;
很方便实现Redis数据节点的线形扩展,轻松突破Redis自身单线程瓶颈,可极大满足Redis大容量或高性能的业务需求;
可以实现一套Sentinel监控一组Redis数据节点或多组数据节点。
缺点:
部署相对Redis主从模式要复杂一些,原理理解更繁琐;
资源浪费,Redis数据节点中slave节点作为备份节点不提供服务;
Redis Sentinel主要是针对Redis数据节点中的主节点的高可用切换,对Redis的数据节点做失败判定分为主观下线和客观下线两种,对于Redis的从节点有对节点做主观下线操作,并不执行故障转移。
不能解决读写分离问题,实现起来相对复杂。
3.众志成城-Redis Cluster
image.png
Redis Cluster是社区版推出的Redis分布式集群解决方案,主要解决Redis分布式方面的需求,比如,当遇到单机内存,并发和流量等瓶颈的时候,Redis Cluster能起到很好的负载均衡的目的。
Redis Cluster集群节点最小配置6个节点以上(3主3从),其中主节点提供读写操作,从节点作为备用节点,不提供请求,只作为故障转移使用。
Redis Cluster采用虚拟槽分区,所有的键根据哈希函数映射到0~16383个整数槽内,每个节点负责维护一部分槽以及槽所印映射的键值数据。
优点:
无中心架构;
数据按照slot存储分布在多个节点,节点间数据共享,可动态调整数据分布;
可扩展性:可线性扩展到1000多个节点,节点可动态添加或删除;
高可用性:部分节点不可用时,集群仍可用。通过增加Slave做standby数据副本,能够实现故障自动failover,节点之间通过gossip协议交换状态信息,用投票机制完成Slave到Master的角色提升;
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可用性。
缺点:
Client实现复杂,驱动要求实现Smart Client,缓存slots mapping信息并及时更新,提高了开发难度,客户端的不成熟影响业务的稳定性。目前仅JedisCluster相对成熟,异常处理部分还不完善,比如常见的“max redirect exception”。
节点会因为某些原因发生阻塞(阻塞时间大于clutser-node-timeout),被判断下线,这种failover是没有必要的。
数据通过异步复制,不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
多个业务使用同一套集群时,无法根据统计区分冷热数据,资源隔离性较差,容易出现相互影响的情况。
Slave在集群中充当“冷备”,不能缓解读压力,当然可以通过SDK的合理设计来提高Slave资源的利用率。
Key批量操作限制,如使用mset、mget目前只支持具有相同slot值的Key执行批量操作。对于映射为不同slot值的Key由于Keys不支持跨slot查询,所以执行mset、mget等操作支持不友好。
Key事务操作支持有限,只支持多key在同一节点上的事务操作,当多个Key分布于不同的节点上时无法使用事务功能。
Key作为数据分区的最小粒度,不能将一个很大的键值对象如hash、list等映射到不同的节点。
不支持多数据库空间,单机下的redis可以支持到16个数据库,集群模式下只能使用1个数据库空间,即db0。
复制结构只支持一层,从节点只能复制主节点,不支持嵌套树状复制结构。
避免产生hot-key,导致主库节点成为系统的短板。
避免产生big-key,导致网卡撑爆、慢查询等。
重试时间应该大于cluster-node-time时间。
Redis Cluster不建议使用pipeline和multi-keys操作,减少max redirect产生的场景。
4.分而治之-Codis(可选)
在Redis Cluster广泛使用之前,大型公司有Redis在线扩容需求,Codis在这样的市场机遇下发展起来了。Codis是一个中间件,和Redis一样使用Redis协议对外提供服务,当客户端向Codis发送指令时,Codis负责将指令转发到后端的Redis实例来执行
Codis上连接的所有Redis实例构成一个Redis集群,当集群空间不足时,可以通过动态的增加Redis实例来实现扩容的需求。
Codis是无状态的,每个节点都是对等的,可以启动多个Codis实例,供客户端使用,增加整体的QPS需求,任何一个Codis节点挂掉,不影响其他节点继续提供服务。
5.我司Redis集群架构
MS+ZK+Sentinel
DBA的Redis 是支持高可用的, 整个Redis的高可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Redis原生主从, 至少是一主一从, 可以一主多从 , 只有主提供读写服务, 从只用作高可用备份, 不提供任何服务
2、Zookeeper: 对于Sedis2,Sedis3 zk 在这里主要是集群配置变更后通知客户端, 而Sedis1 ZK的作用是配置信息存储 + 切换通知
3、配置中心DB:线上Reids集群中Sedis2,Sedis3 的主库ip端口, 还有分区信息都存储在配置中心db中 当发生切换后会更新配置中心db
4、哨兵: 采用Redis原生哨兵, 负责Redis主从的切换, 当发生切换之后对于Sedis1 只更新zk, Sedis2和Sedis3 需要更新配置中心DB和zk
客户端的实现:
当客户端需要根据指定的namespace建立连接时, 会先去zk中 查找 /config_addr 这个路径, 这个路径下存放的是配置中心的ip+port (配置中心DB采用的是PXC架构, 一共有5个实例),这个时候客户端会随机选择一个数据库实例, 根据namespace去查询namespace的配置,然后根据查询到的配置信息建立连接。 同时会启动两个线程(高版本的客户端才会有两个线程), 一个用于监听zk的地址的变化(对于每一个namespace 在zk中都会有/redis/namespace 这么一个路径),如果配置发生变化, 会更新这个地址的值, 这个时候客户端就会感知到配置变化, 就会去配置中心获取新的配置,然后建立新的连接。 同时为了防止zk通知失败, 客户端还会启动另外一个线程(只有高版本的会有这个线程, 低版本的只监听zk), 每隔10s去轮训配置中心的配置信息, 如果发现配置中心的配置和本地缓存的不一样, 那么就会使用新的配置建立连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