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举、舞弊还有鬼

科举、舞弊还有鬼

作者: 莯星晨 | 来源:发表于2021-07-03 13:06 被阅读0次

    科举作为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被称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关科举的论述有很多,研究角度也有不少,比如科举与妓女、科举与道教、科举与女性等等。科举虽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但是作为影响中国长达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笔者认为还是可以多一点了解的。

    比如科举考场,历史上记载的科举考场比影视作品中表现得艰苦得多。按照清人的记载,科举考试的场所叫贡院,院内有按《千字文》内容“天地玄黄……”排列的一间间屋子,这个屋子叫号房,号房没有门,只有一个帘子。整个号房比较狭窄(四市尺深,三市尺宽,约1平米),内搭有一个炕,这个炕既可以作为考试时的坐器也可以用来休息。省级考试的话是需要考三场的,每场三天,考试前一天考生就得入场。考生们挎着考篮,背着铺盖,排队入场,接受搜检。搜检大概需要一天,差不多傍晚的时候发放考题,考试正式开始(因此就有通过继烛进行作弊的方法了,详见下文)。考试期间,吃喝拉撒均在号房,可以想象那时候考试是非常艰苦的。

    1910年江南贡院文场考场的情景

    不过,作为平民百姓跃上龙门享受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重要途径,三年寒窗都忍了,考试这点苦还是可以承受的。科举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的竟有102岁。据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参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已有重孙子了。黄章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乾隆皇帝就深受感动并“俱加赏赐”。如乾隆三十五年江西乡试中,兴安县99岁考生李炜,三场坚持考完仍未考中,乾隆听说后特“赏给举人”。

    平时我们了解的科举可能就只是文武科考,而据《清稗类钞·考试》记载,清朝的太医院选拔也是用八股取士。只不过,太医院选拔是以字写得是否工整作为判定标准。这显然有些不可思议,时人都说“太医院开方,只要字迹好,即使药不对症,也没关系。”

    女状元傅善祥

    回到科举选拔上,因为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问题,科举中并没有真正出过女状元。不过,有一个节点可以提一提,那便是太平天国期间,出现过真正的女状元——傅善祥。她当时因在科考中引用自古以来女贤内助的功劳反驳“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收到洪秀全的赏识,选为状元。

    说到状元,这里可以说一说科举考试中最后一位状元。据记载,此人便是清光绪年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只不过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

    笔者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清朝选拔科举号兵也是很有趣的。说会试以及顺天府乡试的头考,在没有点名之前,要先点号军。号军可能是直接从社会中海选,涌入的人很多。不过,等差不多人开始争夺时,当场差役就会对他们鞭抽棍打,不怕打的才能成为号兵,怕打的会被拒绝。

    谈到科举考试,考场作弊绝不能不提。考场作弊,这个“传承”了千百年的技艺至今一直在改造革新着。借助作弊工具,考生在科考中可以有非正常的表现。不过,整个过程还需要与监考官斗智斗勇,这不仅要求作弊者要有发现监考漏洞的能力,还要求作弊者有毁灭作弊工具的应急措施,最重要的是在考试期间要有极其强大的内心,做到心不跳脸不红。虽然现代考生已经可以熟练利用物理学、网络、电子工具等进行作弊,但是翻看古人作弊的手段,想必你也会为之惊叹。

    查古代舞弊的手段(考生作弊方面),大概有如下几种,结朋、行卷、怀藏(小抄)、代笔(替考)、授义(传答案)、继烛(依靠蜡烛作弊)、飞鸽传书(场外答题)。由于唐朝科举主要是考试和荐举相结合,所以结朋、行卷等在唐朝可行,随着科举制度改革,这种舞弊手段并不通用,就不多介绍,本文只对怀藏和代笔进行叙述。

    首先说怀藏,顾名思义就是将小抄夹带进考场。这种作弊技艺随着反作弊的严格越发“精致”。以前科举由于可以携带吃食、蜡烛、餐具等入场,所以就有把《四书》《五经》塞在馒头里、缝在衣服夹层以及塞在蜡烛里等比较“粗放”的作弊方法。利用蜡烛作弊的操作方法是,先将蜡烛内部沿引线从底往上掏空,塞入纸条后再用蜡油将底部封平,然后带入考场。当然,这些纸条能够呈现的内容肯定没有现代缩印来得方便具体,所以应该是作为提示使用。

    四书典仓

    作弊工具这方面可以举《四书典仓》为例,全书长约八九厘米,宽约五厘米,书内浓缩了“四书”的精华内容,上、下两册共计11万余字。书中的字用的是馆阁体,写字用的并非一般毛笔,而是用老鼠胡须特制的“鼠毫”,作弊的技艺可谓高超,书写的人也比较厉害!对利用这种作弊工具的人,《清稗类钞》中有一文记录了处罚方式,文中说阮元做学政时搜出有考生的夹带必仔细查阅,如果确实是考生亲自抄写,并且写得有一些调理的即允许入学,如果是别人抄录的则进行处罚。

    另一种作弊工具也十分惊奇,在唐代的时候,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用乌贼汁作为秘密书写的工具,当然也被应用在了考场作弊上。作弊者用乌贼汁把需要夹带的内容书写在裤子的夹层上,然后涂上烂泥巴,入场之后烂泥巴干了之后,把泥去掉,文字就出现了。而且据说乌贼汁还有个特点,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需要清洗,字迹就会自行消退。这种办法既可以抄得文章,又可以毁灭证据,实在是乡试院试签署票据之最佳之选。

    除了夹带,替考也是科举舞弊中比较多见的,这里仅举唐朝传奇枪手温庭筠一例。《北梦琐言》中记载温庭筠“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就是讲温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唐朝枪手作弊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据说当时考场中冒名顶替者有一个专称“非正身”,民间流传有“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说法。

    温庭筠是唐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才华很高,但是人品却不怎么的,每次考试都会因为人品问题被刷下。被刷下来也就算了,他还在考场上为人替考,所以考官对他一直很有防范。据新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会试中,为了防范温庭筠替考,特地将他的位置安排在主考官办公的门口,当时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的文章,提早退场,这让考官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但是事后才知道,就在这一次考试当中,温庭筠竟然帮助八个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

    由于封建社会迷信风靡,科举便和鬼扯上了关系。在说鬼之前,可以提一提科举与占卜。这在李润强《清代科举与道教科仪》中有非常详细的描写,包括测字、祈梦、观星、求签等方式,考生寄希望于通过这类方式来占卜前程和考试结果,这是非常迷信的做法。然而这些仪式却很有可能促进了科场鬼话的流行,一旦某位考生的占卜灵验,其他人便会纷纷效仿。有先人托梦助考,也有恶魂试场捣乱。这在栾保群先生的《扪虱谈鬼》中“恩仇二鬼”部分有大篇幅的介绍,本文不在此赘述,只引《履园丛话》“张抚军退鬼“的故事辅助了解:

    “张清恪公伯行抚苏时,值江宁乡试,公为监临。故例,将点名,先召恩仇二鬼进。公大怒,正色而言曰:”进场考试者,皆沐浴圣化、束身璧之士,尔辈平日何以不报,乃正当国家取士大典一切关防严肃时,岂许纷纷鬼祟进场沙扰耶?“是科南闱无一病者。

    这里要说一下“科场鬼”,以其名字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考场鬼(恩仇二鬼可以称作帮忙鬼和捣蛋鬼)。对于科场鬼的介绍,并不太多,笔者尚未读到相关内容,只引一段文字作为简单介绍:

    科场鬼

    “(科场鬼)是古代科举不中而郁郁而终的人,这种鬼因为没有考中功名,而生有怨念,化为鬼。常常出现在书生的书房里,或弄乱书生的书和纸墨笔砚,或帮助书生们修改文章,多数科场鬼只是想把自己高中的遗愿,寄托在他人身上。这类鬼总是爱掉书袋,而不管他们的思想和文章过不过时,他们爱穿着书生的衣服,也有的科场鬼不知道从哪里找来官服穿在身上,过一把官瘾。”

    虽然科举制度在清朝已经灭亡,但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从各层级考试选拔到考试前拜佛吃粽再到考试中徇私舞弊,现代人才选拔中处处有着科举的影子。幸运的是,历史总是不断进步的,现代人才选拔正奔着更公平的方向前进。

    本文首发十五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举、舞弊还有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vu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