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这个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华侨家庭为男孩儿取名“黄锡璆”,以“璆”命之,无非是希望他一生如美玉一般,平安吉祥,怀瑾握瑜。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华侨选择归国。但当时的印尼政府规定,一旦回国,必须放弃印尼国籍,并签字保证不再回原居留地。那时正读高一的黄锡谬,毅然决然地在当地政府移民局“保证一辈子不再回去”的契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57年,当时只有16岁的黄锡璆和几位同学泪别父母,踏上了“芝万宜”号轮船,在海上漂流了五天五夜后抵达了香港九龙。两年后,他考取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开始了他的建筑学生涯。在这里,他遇见了被称为“中国建筑四杰”的四位建筑大师: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俊。
1964年8月,黄锡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被分配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上岗之际,国家开始了三线建设,领导有意留他在北京参加一些工程设计。但他坚持“到艰苦的第一线”、“要下海游泳”。这一次“下海”,他的脚踏在了四川泸州自贡的土地上。这片土地上的工厂车间设计、医院设计、食堂设计等等和民生经济息息相关的建筑物,皆起于他的才思和匠心。
后来,作为海外归来的华侨,他戴上了“黑九类”的帽子,除了日常干脏活累活,黄锡璆还自学了英语。难以想象,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是如何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因为拥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和一流的专业水准,1984年,黄锡璆被公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1987年,黄锡璆获得了鲁汶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
博士毕业后,比利时、美国、新加坡等国曾提供优越的条件聘请他,可他丝毫没有动摇,甚至劝导同学和他一起回国。
黄锡璆带着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回国,提交了一份份出色的医院设计方案。然而当时国内的整体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他太过“前卫”的设计并没有得到器重。
屡屡受挫后,黄锡璆并没有将这些先进的设计思想“束之高阁”,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条件,他将思路转向了小医院。他带领团队辗转在金华、九江、宝鸡、临淄等地的一些小医院,那些医院大的有一万多平方米,最小的只有3300平方米。但黄锡璆努力在其中寻求突破口。就这样,在摸爬滚打中,他渐渐将这条幽暗难行的小路变成了通衢大道。
不久,凭借金华中医院的科学设计,他获得了机械工业部优秀工程设计奖,被誉为“南国江城第一院”的金华中医院让黄锡璆名声大震。
随后,他参与的设计项目获得过56个省部级以上的医疗建筑设计奖项,黄锡谬因此被誉为“中国现代医院奠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