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新解》泰伯篇其三

《论语新解》泰伯篇其三

作者: 杨洁5576 | 来源:发表于2018-08-25 22:32 被阅读0次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释】:

    犯而不校:犯者,人以非礼犯我。校,计较义。然人必先立乎无过之地,不得罪于人,人以非礼相加,方说是犯,始可言校。若先以非礼加人,人以非礼答我,此不为犯,亦无所谓不校矣。

    吾友:旧说:吾友指颜子。其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问,故能尔。孟子横逆之来章可参读。

    【译】:

    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自己知道多,去问比他知道少的人。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曾在这上面下过工夫了。”

    【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释】:

    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旦多才,其才又甚美。

    骄且吝:吝,悭啬义。骄者,恃才凌人,吝者私其才不以及人。非其才不美,乃德之不美。

    其余不足观:其余,骄吝之所余,指其才言。用才者德,苟非其德,才失所用,则虽美不足观。必如周公,其才足以平祸乱,兴礼乐,由其不骄不吝,乃见其才之美。

    【译】:

          孔子说:“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样美,只要他兼有着骄傲与吝啬,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观的了。”

    【析】:

          孔子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即使他才能再大(比如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如果他具有骄傲自大和吝啬小气这两种缺点,人们不用看他各方面的表现,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总体素质不行,德行不佳,才能发挥不出来,不会有什么成就。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释】:

      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 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析】:

          从本章看来,孔子是反对将学习手段化的。他认为为了物质,为了俸禄而学习是低层次的;超越物质,超越为求官干禄学习的人,才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的育人标准,着眼点在人本身,人本主义教育。要把弟子们培养成“士”和“君子”。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而且要有广博的学识。因此,孔子在强调士君子学道守道的同时,又要求“笃信好学”、不耻下问,涉猎广博的知识、学问。而“士”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他们以知识、技能、智慧、道德立足,以自由人的身份和面目现世,不同于当时的贵族统治者,也不同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平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解》泰伯篇其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cn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