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悟理之一

悟理之一

作者: 波波Shang | 来源:发表于2022-08-13 17:07 被阅读0次

今日翻看《王阳明全集》,其中的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与学生续爱的对话,名为“传习录”。他们之间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细细品读之后,觉得记录下来为好,同时记录的,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徐爱问王阳明先生(此后简称先生二字)“知止而后有定,朱子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以上这段话,是王阳明一贯的“去人欲、存天理”的思想脉络。朱子说要在事事物物上讲求至善,王阳明认为内心至善,则行为至善,无需为了至善而去追求至善。这两人的理论一经比较,会发现王阳明的主张是求本质,朱子的主张有追求形式之嫌。

从孝顺老人的道理上来讲,先生认为自己冷了觉得父母是不是也冷了,是发自内心的深爱,让人们依循本心为父母添衣购被,嘘寒问暖。如果与父母感情不深,或者根本不爱他们,只在形式上做做孝顺的样子,是不可能达到至善的状态的。假如深爱是根,所有爱护父母的行为就是树叶,树叶是否浓密,要看树根扎的有多深,长得有多壮。

阳明先生所教,不过是要人们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心正,则万事顺遂。

相关文章

  • 随性摄影——东林寺

    道由心悟 悟理,悟法,悟人生 ...

  • 理悟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理想的路上! 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

  • 悟理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一本好书,七彩人生 ———题记 ...

  • 悟·理

    通过总结的话题,总结学习积极心理学以来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自助、助人的事件,觉察到自己的改变,周围关系的变化,如何从消...

  • 悟·理

    通过总结的话题,总结学习积极心理学以来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自助、助人的事件,觉察到自己的改变,周围关系的变化,如何从消...

  • 心灵、生命与《金刚经》——张玉林先生《金刚经》讲义(5)

    释迦牟尼叫我们悟佛性,老子叫我们悟妙中玄。玄能说,妙能说么?这个理,有粗理、细理、微理、玄理、妙理,妙不可言。佛说...

  • 老琴书法欣赏

    老琴书法,观字悟理

  • 雾里悟理

    大学的时光,才更要珍惜。不同于高中,不同于以后,它是一段最独特的时光。独特在它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即使拥有也不是...

  • 生病悟理

    最近发烧感觉的学生增多,我们班就有好几个因感冒发烧请假的,我就是其中一个。 周二早上,我突然发烧,一量是38...

  • 理之悟

    流言也好,蛮语也罢,都有它的可传播和喧染性,因为人都有一种猎奇和窥视的心理。 所谓真理是因为理太真,而大众接受或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悟理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dh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