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翻看《王阳明全集》,其中的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与学生续爱的对话,名为“传习录”。他们之间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细细品读之后,觉得记录下来为好,同时记录的,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徐爱问王阳明先生(此后简称先生二字)“知止而后有定,朱子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以上这段话,是王阳明一贯的“去人欲、存天理”的思想脉络。朱子说要在事事物物上讲求至善,王阳明认为内心至善,则行为至善,无需为了至善而去追求至善。这两人的理论一经比较,会发现王阳明的主张是求本质,朱子的主张有追求形式之嫌。
从孝顺老人的道理上来讲,先生认为自己冷了觉得父母是不是也冷了,是发自内心的深爱,让人们依循本心为父母添衣购被,嘘寒问暖。如果与父母感情不深,或者根本不爱他们,只在形式上做做孝顺的样子,是不可能达到至善的状态的。假如深爱是根,所有爱护父母的行为就是树叶,树叶是否浓密,要看树根扎的有多深,长得有多壮。
阳明先生所教,不过是要人们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心正,则万事顺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