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老师讲第二课之前,我曾经以为写作就是一个人面对着电脑或者纸笔在那里疯狂的憋文字。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然后的时候往往会让文章难产,出现很多人都有的问题,不知道该写什么。在昨晚听完老师所讲的课程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写作有很多的功夫都是要在写作前就做好的,这些功夫就像是建筑的地基,夯结实了才能让文字的大楼更加稳固,有感染力。
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前可能需要收集、处理之后才能够输出为文章,而且前期的收集处理过程会占整个写作过程的80%的功夫,我的写作过程正是缺少了这个前期的准备思考过程,所以才会出现不知道该写什么、以及写着写着就没话说的情况。
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它是一个检测我知识储备量的审查官,如果没有内容却想要强行输出,往往会写作难产,因此我们需要经常为自己补充素材。如何为自己积累素材库呢,主要还是要有两个步骤,阅读和记录。
我想阅读其实是一个接触其他人对世界看法的过程,作者们把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个人感悟通过写作的方式输出,然后我们再去用第三者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然后能够看到事和物的不同角度。阅读其他人的作品切记不要被作者牵着鼻子走,阅读之前需要思考为什么要阅读,并用批判的眼光阅读。然后在读完之后我们可以用书评读后感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摘录文章中的句子和例子并且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应用这些素材。
记录是提高我们对生活敏感度的锻炼,我们对这个世界其实太过习惯了,往往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很正常,他们就应该这样,于是在写作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无聊的世界到底有什么可写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但是其实并非世界太无趣,而是我们的内心蒙生了一层灰,这层灰就是我们对世界产生的习惯心理。记录其实是为心灵除尘的过程。我们随时需要随时把脑海中闪现的想法记录下来,每天抽出时间用孩童般天真的眼光看待认识世界,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对世界的感觉会越来越敏锐,素材自然也就源源不断了。
道理知道的再多不去实践终究是不会有效果的,接下来的日子还是要好好地琢磨弘丹老师所讲述的内容,逐步的应用到日常写作的方方面面当中,期待未来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