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某主持人采访作家余华的一段对话,颇有感触。
主持人说,余华的作品语言简洁、“干净”,“接地气”,深受不同群体读者的喜欢。随问余华如何将语言锤炼到如此境界,有什么“秘诀”?
余华微微一笑,幽默地说:“这主要是因为我识字不多,翻来覆去就用那么几个字,所以读者读起来容易,不费劲。”
余作家这段话虽是幽默,谦虚,但确实有道理。我们写文章是为了什么?“阐事说理!”所以首先就是要让读者读得懂!文章固然不能枯燥无味,但也不可过于晦涩、难懂。然而,很多学者写文章特别容易忽略这一点。认为自己了解的知识面宽,自己懂得的知识多,因此写出的文章很高深,也很莫测,导致很多读者看不明白,这就失去了写文章的目的。
毛泽东的知识是非常多的,但是他的文章特别好读,也特别好懂,主要原因就是毛泽东心中有读者。我们读毛泽东的文章,感觉就是每句话都说到我们心坎上了,因此它才能“激起工农千百万”,产生巨大宣传力和鼓动力。
无独有偶。昨天看到汪曾祺的儿子写的一篇文章,谈及汪曾祺文章的语言特点:
“……汪曾祺年轻时写的文章里面词儿多得很,真是才气纵横,你看着都费劲。你要是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汪曾祺全集》里的那些早期作品,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词语。但是,慢慢地,他越写越简单,越写越朴素,这也跟他对文学和文字的理解不断加深有关,所以“花花词儿”越来越少,文章反而变得更有味道,因此,“没词儿”可以说是我们家老头儿的一种文学追求。”
由此可见,无论是伟人毛泽东,还是诸如汪曾祺、余华这样的大作家,他们写文章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读得懂”,绝不是追求那些华丽词藻或深奥语句。我们作为普通人更是应该效法,用最简洁、最朴实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告诉读者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绞尽脑汁去想什么“好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