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反思
非自愿来谈当事人是咨询师常碰到的当事人类型之一,也是最长令咨询师头痛的一群。
1、活动组织:
(1)规定两人一组,由成员自己确定A角B角和活动场景现场演练,其它人均为观察员。
(2)A角以不屑、抱怨、不服管教、沉默的态度出现,坐在座位上,不愿起立。。B角尽可能以善意、诚意、诚实的态度回应。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任何方式,竭力使A从作为上离开。
(3)A角觉察自己心情的变化,包括何时愿意起立或有些松动之时。B角觉察自己做了什么是有效的。
(4)活动完后分享:AB角分享完后,观察员分享。
(5)进行第二轮的练习,程序同上。
(6)带领者简单小结。
(7)提问分享讨论:家长咨询意愿强烈,如何邀约非自愿孩子。
(8)组员分享:可以带走的一小步。
(9)课下讨论作业:非自愿案例
2、活动生成:
(1)本次活动共练习3组,分别是成年人、幼儿和青春期,。成年组,需更多理解,从真正的需求出发;幼儿组,需很多陪伴,从兴趣点出发;青春期,需更大空间,从选择自由出发。
(2)成人组,B角的及时转换、共情给我留下深刻映像。幼儿组,B角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带孩子下去玩水坑的游戏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吸引。青少年组,B角的尊重理解特别到位,尤其是在孩子不愿意离开作为保持沉默的情况下,能够让家长移动的妙招,成功地打破僵局,为后来的合作对话打下基础。
(3)邀约非自愿个案,咨询师要尽可能真实坦诚,不能给孩子造成咨询师是父母帮凶的错觉。
(4)处理非自愿来谈当事人与其他当事人没有什么两样,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迫做什么,且希望自己能拥有最大的决策空间。
总之,非自愿来谈当事人是不能辅导的!
二、小伙伴分享:
刘老师:
1.对于一个非自愿来访者是很难做工作的,因为他的这种被动,甚至心里还有怨恨,会让咨询工作很难开展,他们会认为咨询师是帮凶。2.那么前期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提前和来访者的家人有一个沟通,去做好铺垫,或者说通过家人对来访者有更深的了解。3.如果来访者已经来到了咨询室,他还是一个非自愿来访者,那么如何去贴近他?就是特别考验咨询师的,那么我们真的要站到来访者的角度感同身受,他目前最想听的是什么?他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慢慢的一点点的靠近,再一点点地展开工作。
闫老师:
1、非自愿来访很难开始,难在不情愿。2、可做些尝试:其一、从“人”的角度贴近,把他看做一个“人”而非一个有对抗的敌人。接着他的不情愿,包着他的不情愿。其二、可变换角度,关注此时此刻的细节,从动作表情中找细节。其三、可从非自愿来访者的关系脉络中找突破口,陪同者是一个好角度。可以尝试带走的一小步,和孩子沟通时不要目的性太强的指挥他,尝试给足陪伴在看彼此的沟通。
薛老师:
一:本次练习的收获:
1,非自愿来谈当事人是不能辅导的。
2,无论是自愿还是非自愿,咨询师自以为的“以为”是无法建立良好关系的。
3,“投其所好”有时是必要的。比如去聊兴趣爱好……说教或给建议是很危险的。
4,建立关系需要时机更需要时间。
5,关注当下,与人同在,与情绪同在,看到情绪背后的需要,
6,在规则界限下尽力而为。
二,希望实践(带走)的一小步
尊重—>理解(共情)—>确认—>转化
三,如何提高自愿可能性
1,善意、诚意、诚实。
2,賦权,让对方拥有更多的决策空间。
3,慢一些。有时,慢慢来回比较快。
四,活动角色扮演完的分享环节,先请B分享A再分享,我觉得会好些!
马老师:
box2-11练习,非自愿来访者是不能辅导的。家长面对不想做咨询的孩子通常会询问咨询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咨询,或者想用欺骗的方式把孩子骗来,这样的情况建议家长要和孩子说清楚咨询的意义,这样才会减少内耗,增加咨询效果。只有将非自愿转换成自愿才有辅导的意义,非自愿来访者更需要被尊重,需要同理共情以及陪伴 ,让其拥有最大的决策空间,有时候“慢就是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