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月晋升经理,团队超过百人,如果从事保险只为了赚钱,荣晓光已经高度实现了目标。“即使什么业务都不做,只培训新人,收入也很可观了。”但2年前的一次理赔经历,让荣晓光决定离开传统保险公司,重新开始……
职业生涯的两次选择
2009年,荣晓光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海员。2014年,在遇到人生的另一半之后,他也结束了5年“海上漂泊”的单身生活,也转换了职业跑道,进入保险行业。
问道为什么选择保险,荣晓光坦言,当初的选择倒不一定得是保险,当时只是考虑不再出海,父母日渐年迈,留在家里能有个照应。于是,生活上的改变带来职业上的转变。
在做保险前,荣晓光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善交流,容易陷于争吵和抬杠。做保险之后,原来的朋友都说他性格变好了。荣晓光自己也能感觉到,“因为和客户如果发生争吵和争执,不管争赢了还是争输了,你都是输了”。
性格的转变,自身的努力,离开了大海的荣晓光在保险行业依旧如鱼得水。他辗转3家传统保险公司,最快的时候7个月晋升到经理职级,带着一个超过130人的团队,处在传统保险销售利益分配模式的优势地位。
照荣晓光自己的话来说:即使什么业务都不做,只培训新人,收入也很可观了。
但是,2年前的一次理赔经历,让他至今影响深刻,“对我自己也是一种警醒吧。”
当时销售了一张重疾保单,一年多后客户发生了轻微脑中风,荣晓光记得轻症理赔能包含轻微脑中风。
后来才发现,条款上规定是轻微脑中风180天之后达到3级伤害程度才达到理赔标准。客户是4级程度,没有达到理赔的标准。
虽然最后客户也理解理赔得按照保险条款来,但荣晓光心里知道,客户肯定是不满意的,他自责因为自己的不专业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此后,荣晓光认识到,熟知保险条款内容的重要性,只了解销售话术和技巧是不够的。但是传统保险公司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培训。荣晓光说,没有人去讲具体的条款细则内容,而这部分才是真正关于客户切身利益的。
2016年9月,渐渐厌倦这样的职业状态的荣晓光做出职业生涯的第二次重大决定,离开传统保险公司,转身选择保险经纪人,重新开始。
荣晓光的“中庸之道”
告别此前的推销模式,因为对于客户来说,公司大小不是最重要的,符合需求的产品组合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保险经纪人的角色,荣晓光显得非常中立,做好消费者、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三方关系的平衡。不刻意评价传统公司,不被客户不合理的需求带着跑,只从需求出发,客观说明不同产品的优势和不足,让客户清晰明了地去选择。
对荣晓光来说传统保险公司,不仅是“供货方”,更是自己进入行业的指路人。2年传统保险公司的经历,让他入了行,积攒了保险经验。
而保险经纪公司则是“货源”的集中方,客户是“需求方”。而自己的角色就是尽可能地将客户的“需求”匹配到客户自己认可的产品。
“咱们做保险的本身自己也是购买保险的客户,你看我作为一个客户的心理,我考虑的是我怎么样用最少的钱买到最满意我的产品,解决我的问题,我不管你哪个保险他是哪个公司的,或者是什么品牌的,只要能解决我的问题。”
这样的同理心,让荣晓光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匹配产品。但有时还是觉得自己所在经纪公司的“货源”不足。
不过,信息技术的发展,众多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出现,正好为荣晓光扩大了“货源”。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出现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让传统保险公司能够更新升级自己的产品和后续服务,从而让消费者最终买到的产品和享受到的服务也越来越好。
好的产品应该被更多人享受,优胜劣汰,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保险行业“不成熟的小建议”
在中国,保险销售队伍有800多万,但隶属于经纪公司的从业者大概只有二三十万人。尽管保险经纪人模式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但在荣晓光看来,至少在取消保险从业考试之后,大量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造成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层次不齐。
无论是在传统保险公司,还是在经纪公司,自己专业是首要的。荣晓光坚信,整个行业在向好发展,对于行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只有让自己足够专业,才能永远立足于行业,不被时代所淘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