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9.20白露十四日//古风·三百年来中国第一奇才//白露

周勇//9.20白露十四日//古风·三百年来中国第一奇才//白露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4-09-19 11:52 被阅读0次

      题记:阳明格物,缔创心学。文武平生,弘扬萃诀。立德树言,光耀古今,通儒释道,培育仁杰。知行合一,无穷巧胜。帷幄运筹,万里策決。独善其身,渡济时难。千秋圣哲,旷思奇绝。

七言古风·三百年来中国第一奇才

君不见,仕途坎坷多磨难,不改初心做圣贤。

君不闻,悟道龙场觉自性,知行一处避空谈。

功高不赏应如水,处乱无惊稳似山。

正气满身寰宇耀,立德立业又传言。

艰难苦,勇承当,巧借舟楫渡远航。

夜静海涛翻细浪,月明山色点霞光。

一阳初动生机盎,万物催生色彩苍。

蔽月浮云终散去,此心开悟在龙场。

落第思,视为耻,静意不动致虚极。

格竹七日终缘外,居厄三年得悟机。

平乱剿贼功不赏,讲学传道法无遗。

良知若致躬行践,寂照光明月与兮。

吾心有,明月天,何惧尘间黯淡渊。

九死一生终悟道,千磨万难不离贤。

君不闻,学堂传道开风尚,沙场点兵若等闲。

君不见,五百年来人景仰,心学薪火四方传。

王阳明:三百年来中国第一奇才的传奇人生

01.出生的传奇

      和历史上的很多伟人一样,王阳明的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常言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王阳明偏不,他在娘胎里足足呆了十四个月还不肯出来,弄得王家上下忧心忡忡,这怀的是哪吒吗?一天夜里,王阳明的奶奶做了一个梦:一身披红袍、佩戴宝玉的天神,脚踏一片紫云,怀抱一赤子,从天而降,落到王家。巧的是,就在这天夜里即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十月三十一日,王阳明出生了。因为奶奶梦见这孩子来自云端,于是家人给他取名王云。小王云哪都好,就是5岁了还不会说话,这又让王家上下担心不已,难道是个哑巴?

      一次,一个和尚路过王家,当他看见王云时,先是一惊,继而摇头面露憾色,摸着王云的大脑袋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此事正好被王阳明的爷爷王伦看到。王伦也是个文化人,一听就明白了,是这个“云”字泄露了上天托梦的天机。于是给孙子改名王守仁,来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改名之后,王守仁突然开窍了。有天爷爷正在读《大学》,在一旁玩耍的王守仁突然就摇头晃脑背起来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可把爷爷吓坏了,他抱起王阳明问道:孙儿,你是从哪里学到的?王守仁说:“爷爷天天读,孙儿早就记下来了。”王伦大喜,原来自己的孙儿是个天才。

      12岁时,王守仁陪爷爷参加聚会,酒至酣处,大家决定来个赋诗比拼。等到王伦赋诗时,可能是喝多了,搜肠刮肚抓耳挠腮,也吟不出一个字来。“爷爷,我替你吟一首吧。”说毕,王守仁便朗声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动静结合,气势颇大,声色兼备,意境唯美。有人不相信这是12岁小孩所作,于是现场出题《蔽月山房》,让王守仁再作一首。王守仁又是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意境深邃 ,颇富哲理,又是如此的豪迈,有太白之风。瞬间满堂喝彩,王守仁则不紧不慢地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成名?众人听后纷纷赞叹,这个孩子还真是来自云端。

02.用兵的传奇

      王守仁虽然出口成章,但他最喜欢的事情是兵法。

      他常常组织小朋友进行军事演习。自己则充当主帅,站在高处,煞有介事地挥着令旗,进攻防守玩得有模有样。王守仁的“不务正业”遭到父亲王华的严厉批评: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你弄这些有用吗?王守仁脖子一梗:儒者患不知兵,光读书有什么用?把父亲气得够呛。当然王守仁也不满足于纸上谈兵。1485年,14岁的王守仁一身侠客装束,单枪匹马前往长城一带实地察看。他在居庸关、山海关等地访乡贤、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之策,慨然有经略四方挥斥方遒之志。

      回来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洋洋洒洒地写了个奏折,想要上报皇帝,阐述他的御敌构想和克敌制胜的用兵谋略。还说,愿领精兵一万,直捣贼穴,报效国家。这下子可把王华吓坏了:小子,兵者,凶之器。你竟敢轻易言兵?于是为收敛一下王守仁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王华决定给他娶个媳妇管一管。1488年,17岁的王阳明被“嫁”到南昌,妻子诸氏为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谁知,新婚之夜,新郎王守仁竟然失踪了。新娘家人大惊,于是发动所有力量,全城搜捕,第二天早晨才在一个道观里找到了王阳明。原来,在这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新婚之夜,王守仁居然在一道观和一道人促膝长谈了一夜,全然忘记了今天是自己的新婚大喜。最后在众人的簇拥下,他才进了洞房。

03.婚姻的传奇

      结了婚的王守仁果然清静了许多,他以大儒朱熹为偶像,天天研读朱熹的著作,想成为朱熹一样的圣人。他在朱熹的《近思录》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连一草一木都蕴含着至理。”此前理学大师娄谅也告诉过他:“想要当圣人就得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好吧,既然大师们都说了,那就先格格竹子吧。于是王守仁和一个钱姓朋友一起,坐在自家后院竹林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竹子,想通过格竹子,看到整个世界,进而参透宇宙之理。一天,二天过去了,他们忘记吃饭,忘记喝水,忘记了周遭一切,眼里只有竹子。第三天,钱姓朋友坚持不住退出,王守仁还在坚持。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竹子还是竹子,并没发现有什么变化。第七天,竹子终于发生了变化——竹子“消失”了,王守仁眼前全是小金星,然后他就砰地一声晕倒了。此后,王守仁就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说:我给朱熹骗了,真的,我给朱熹骗了,真的...”既然格物致知行不通,那就先读圣贤书,考取功名吧。但没想到,从小是天才的王守仁两次科考都均铩羽而归。

      对此,王华虽有不悦,但也不敢太过批评,生怕儿子一生气再也不考了,只得好生安慰:没关系的,儿子,你是有实力的,只是没发挥好而已,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考上。谁知王守仁“不知好歹”地回道:什么叫没发挥好,我没考中就是没考中。世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随后就和一帮朋友游山玩水去了——“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放松完身心的王守仁接着回来考试。

      终于在1499年,28岁的王守仁以二甲第七名高中进士。

04.仕途的传奇

      王守仁考中进士后,正式进入了官场。只是官场并不是想象的那般美好,尔虞我诈纷扰杂沓,初入官场的王守仁身心俱疲,渐渐有了退隐之心。

      从小就着迷道教的王守仁,在九华山好不容易寻到两个仙人,要死要活地要向人家拜师求道,没想到纷纷吃了闭门羹。

      官场失意、求道不成的王守仁悻悻而归,加入了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复古派,掀起声势浩大的文学改良运动。虽然王阳明才思敏捷,但他觉得真正的圣人并不在于雕琢辞章、做表面功夫,而在于悟透世间大道经世致用。

      于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圣人,他告假在会稽山阳明洞养病修道,自号阳明子,从此世人也称他为王阳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道,王阳明所有所悟。他听说杭州虎跑寺有一和尚,已闭关修炼三年,终日不发一语,不视一物,在众人眼时是得道高僧。王阳明决定会一会他。王阳明见到和尚后,便问他:你终日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家中有老母吗?想不想她?良久,和尚愧疚地回答:怎么不想呀。王阳明说: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何人?信何佛?和尚想到亲娘生死未卜,听王阳明这一说,当场崩溃大哭,连夜打包跑回家找娘去了。和尚闭关苦苦修炼三年,结果让王阳明三分钟就说回家了。王阳明觉得自己已经慢慢接近圣人了,但真正成为圣人却还要经历一番磨难。

05.斗法权奸的传奇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年仅36岁的明孝宗朱祐樘驾崩,15岁的朱厚照继位登基,是为明武宗。朱厚照堪称明朝最贪玩的皇帝,他根本无心打理朝政,就将权力下放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太监刘瑾。于是,渐渐地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结成了一个号称“八虎”的团伙,他们在朝中一手遮天,飞扬跋扈,杀害了不少反对他们的官员。面对刘瑾的倒行逆施,大多数人都噤若寒蝉。值此险恶关头,王阳明站出来了,他连夜上书,要求惩治刘瑾。

      这自然得罪了刘瑾,于是王阳明被判杖四十,还被贬往贵州龙场驿。可刘瑾还不打算放过王阳明,在王阳明前往龙场驿的途中,刘瑾派出杀手要将王阳明置于死地。好在王阳明机智果敢,假装跳水自尽躲过了追杀。王阳明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在南京城见到了父亲王华。王华亲自挑选了三个仆人,让他们陪同儿子前往贵州。当时的贵州人烟稀少,猛兽丛生,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但王阳明却说:“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没地方住,王阳明就亲手打造“阳明小洞天”,里面石床石灶石桌石凳一应俱全,在山洞旁边还给自己搭了一间茅屋,名曰何陋轩。没吃的,王阳明就带领仆人向当地人学习,刀耕火种,种植粮食和蔬菜。解决了生存问题后,王阳明在闲瑕时,跟当地人谈天说地、论古道今。渐渐地,附近的学子听说王阳明贬谪至此,纷纷来求学。

06.悟道的传奇

      公元1509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夜,一道蛇形闪电咔嚓一声,划破了龙场的漆黑夜空。正坐在石棺中静思冥想的王阳明忽然被惊醒,他从石棺中一跃而起,一声长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意思是,圣人的道理,天下事物的对与错,是先天就存在我的心中,根本不用去外界寻找,心外无物,即“心即理”。

      电光石火间,仿佛有仙人指路,王阳明一下子参透生死,参透了宇宙大道,人心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世界的本原。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他登高一呼:“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

07.剿匪的传奇

      1510年三月,王阳明被任命为江西卢陵县县令,从而结束了三年的龙场贬谪。王阳明上任第一天,卢陵老百姓听说来了新县令,呼拉拉一下子涌入大堂,齐刷刷地跪下,要求减免赋税。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王阳明没有吹胡子瞪眼,没有拍惊堂木,而是温言软语、和颜悦色地和大家拉起了家常。待王阳明了解大致情况后,又经过几天的走访调研,果断宣布:免去不合理的葛布税,以往积欠的赋税也一律免除。王阳明这一举措迅速赢得民众支持。不久,刘谨因谋反被杀,王阳明也从六品官升到四品官,任南京鸿胪寺卿。

      1516年,由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从南京鸿胪寺卿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让王阳明平定南赣、漳南地区的匪患。王阳明从小就是个军事发烧友,这正中他的下怀,随即踏上了剿匪征途。

      甫一上任,王阳明就以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摸清形势,揪出了山匪安插在官府中的眼线,使之成为双面间谍;又采取安抚和打击相结合的策略,对拒不接受安抚的顽匪,坚决消灭。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围剿,南赣匪患被彻底平定。

      南赣剿匪的辉煌战绩,彰显了王阳明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让他威名远播。

08.激流勇退的传奇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他自率水师号称十万,沿长江东下,攻打安庆,剑指南京。当时王阳明正在福建剿匪,知道宁王谋反后,王阳明立刻赶往江西吉安,招募义军抵挡宁王。王阳明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宁王,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而在宁王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他回援。

      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

      宁王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阳明率兵攻打南昌,宁王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然而当宁王之乱被平的消息传到明武宗那时,他却十分生气。

      原来,他本想玩一出御驾亲征,亲自收拾宁王,现在宁王被王阳明抓了,他还怎么玩?于是他下令,让王阳明放了宁王,让他再抓一次。面对如此荒唐的皇帝,王阳明决定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

09.还乡讲学的传奇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享年31岁,因没有留下子嗣,由其13岁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帝。嘉靖帝即位后,对王阳明剿匪、平逆的功绩赞不绝口,下诏让王阳明进京,拟以重用。只是此时首辅杨廷和地位如日中天,他深知嘉靖帝急召王阳明是想让王阳明牵制自己,于是以国丧期间不宜封赏为由阻挠王阳明进京。但王阳明的名气和功绩天下皆知,为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老谋深算的杨廷和,将王阳明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实际上是将王阳明排除在权力中枢外。但此时的王阳明心外无物,早已视功名如粪土。为此,他还特地作诗二首:

      《归兴二首》(其一)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岛屿微茫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未真。

      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在家乡守孝三年。守孝期满,按照惯例,朝廷应当召他回京,官复原职,但朝廷对他一直不理不睬。原来王阳明独创心学,到处讲学,广收门徒,声势浩大,嘉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自己的专制皇权不利。朝中那些信奉程朱理学的顽固派保守派官员,也视王阳明心学为“异端”,污蔑王阳明心学是伪学,应当予以取缔。张居正为首辅时,甚至捕杀了心学信徒何心隐。就这样,王阳明一直被闲置,闲居期间,王阳明一直在家乡绍兴、余姚讲学。 听说王阳明在家乡讲学,天下士子从天南海北涌向绍兴。一时间,绍兴城内的茶肆旅馆、酒店寺庙人满为患,大家只能轮流睡觉,“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教学之余,王阳明和弟子们一起饮酒赋诗,载歌载舞,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烦恼,这也是王阳明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刻。生活如果一直是这样,那该多好呀,但是...

10.弥留之际的传奇

      嘉靖六年(1527年),两广的思恩州、田州发生叛乱。两广总督束手无策,嘉靖帝数次向广西调兵遣将,都遭到失败。

      闻鼙鼓而思良将,一筹莫展的嘉靖帝突然想起了王阳明。只是此时的王阳明已经57岁了,三十岁就患有肺结核的他,这么多年来历尽磨难,身体是每况愈下。然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担当,早已融入到王阳明的血液中,接到圣旨的王阳明,再一次强撑病体挂帅前往广西。临行前,人们沿江相送,依依不舍。

      到了广西后,不到一年王阳明就平定叛乱,还顺带消灭了盘踞在断藤峡数十年的土匪。当王阳明平定叛乱的捷报传到北京后,嘉靖满腹狐疑:王阳明几乎不废力气,就把别人根本完成不了的事给办了,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朝中忌妒王阳明的小人趁机进谗言,让朱厚熜认为捷报:“有失信义,近于夸诈,恩威倒置,恐伤大体。”甚至还有人中伤王阳明攻打断藤峡土匪,是擅自行动,要追究王阳明的擅权之责。

      1528年,王阳明病情加重,申请回乡养病。只是左等右等,只等到了朱厚熜的嘉奖诏书:“因广西剿匪有功,赏赐白银50两。”对于其他的事,一概不提。此时王阳明已病重不医,或许是预感时日不多,王阳明决定马上回家,叶落归根。当船行至江西南安时,王阳明已是气若游丝进入了弥留之际,弟子贴近王阳明的耳朵问道:“老师,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吗?”王阳明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嘉靖七年(1529年),王阳明病逝,终年58岁。

      王阳明手创阳明心学,是开宗立派的大师。梁启超先生说到余姚,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及海东。第一句就是“阳明千古大师,无论矣”。论武,《明史》里直言“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文武全才,王阳明无愧于大明300年来第一奇才。

                2024.09.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9.20白露十四日//古风·三百年来中国第一奇才//白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mo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