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研”,就是“研究用户”,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
和态度,如果你的社群运营还没有目标,那试试这个吧~
今天想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以用研的思维做社群?把和用户打的交道变成对用
户研究有用的事情。
先简单说一下,用户研究是做什么的呢?
“用研”,就是“研究用户”,通过问卷、访谈等途径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和
态度,主要调研思路如下:
而社群运营似乎比较琐碎,由于近距离接触用户,可能产生的问题就比较多。
引入一大批用户,投放人力一天10+小时监管,删广告、踢人,似乎不得一刻清
闲。时间长了,还会产生无意义感,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没有建立和用户的联
系,社群内部也毫无目标感。
我在社群运营的最初,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处理群里的杂
碎,警告用户不要发广告、不要改群名、不要刷屏,心力交瘁又一无所获。或许
是用研的思维拯救了我对社群运营的“迷茫感”,当我试着将用研的思路和运营
结合起来,我竟然发现,自己在运营的路上越走越清晰了。
以下是我从粗浅的经验中总结出的3个法子:
对于业务来说,社群用户最好能给公司带来
�
,如提升应用装机量、日活
和月活等,让产品在更新迭代中实现用户留存和增长。
对于用研来说,社群则是一个可
�
。产品和用户始
终是有距离的,好的产品需要最快捕捉到用户需求,了解用户使用痛点,问卷调
研采用大数据思维,用数据说话貌似更有说服力,但也略显单薄。
比如说:有100名用户在问卷中表示:自己非常反感某应用中的“假新闻”,这时
你可能想知道,怎样文章才是假的?他们对假的定义是怎样的?你希望用户能给
你举个假新闻的例子。
那么,你可能需要找到给这位用户打电话进行回访,但100名用户中,只有20名用
户接了电话。其中,只有2名用户清晰描述了“假新闻”这个概念。但这期间花费
了你至少1-2天的时间,异常疲惫,成本高却收获甚少。
这时候,拥有一个社群,就相当于给产品备了一个蓄电池,没事在群里做做调
研,挖挖产品痛点,也加深和用户的联系,增加品牌的人情味,岂不乐哉。
简单来说,建群的主要原因:
。目的清晰的同时,社群定位也就明晰了——一
座连接用户的桥梁,一个快速得到用户反馈的渠道,简称“调研型社群”,也是
我们常说的“产品型社群”。
运营任何一个社群都需要制定规则,一群相互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若没有规则
来引导和管制,必然引起混乱。既然是一个“调研型”社群,邀请用户参与进
来,就是希望他们能给予产品相关的及时反馈和建议。那么,群规则也要围绕这
个方向去制定。
比如:做可用性测试、产品新版本体验、用户需求调研等,让用户理解本群宗
旨,形成“
�
”的
氛围。
话题由产品属性产生,也服务于产品。如:一个资讯应用的用户社群,讨论话题
应大部分是当下热点、新闻质量、新闻体感等,而不是用哪个滤镜拍照最好看。
基本的社交是允许的,毕竟社群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社交。用户和用户间产生联
系,对社群的稳固是利大于弊。
因而,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在日常维护中适当鼓励他们在群里和其他成员打
招呼、发祝福、分享生活日常和趣事等。只要不造成刷屏,基本上不会引起太大
反感。
这需要根据不同文化情境分析,我运营的群是海外用户群,制定规则的时候,我
特定问了群组成员,是否希望在群里分享生活趣事?
他们表示:自己对社交工具的认知就是“分享工具”,硬是压着不让他们在群里
分享生活趣事,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无趣,远离这个群。
一般而言,色情信息都会引起用户反感,是必须禁绝的。广告则分为多种,公益
广告、自家产品的活动推广广告大多放行,引导用户下载其他产品的广告、发布
招聘信息、优惠信息等就要视情况而论了。
比如说:有用户私信我说,招聘信息和优惠信息是需要的,我就在群里发起了一
个投票,看大部分用户对此类信息的接受程度,再决定是否要修改群规则。这类
似于让用户参与了群规则制定,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他们对品牌的好感度。
建群目的和群规则都制定好后,我们就要开始筹备引流的相关事项了。
从调研成本的角度想,我们当然希望社群里的用户都是真爱粉,抱着一颗
的心慕名而来,无论我们开展什么活动,他们都毫无保留地参与。确
实有这样的用户,但比例极小,且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热情。新鲜感一过,沉默就
会成为常态。
我们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想一想,假设社群是一款产品,你要消费它,那么,你
希望从这样的消费里得到什么?
社交导向 :希望通过这个渠道认识其他使用这个产品的用户或是有共
同兴趣的用户;
利益导向:听说加入社群有钱/有福利,想进来捞一把,这类用户最容
易得了利益就离开;或是每次参与活动都要求有奖励,容易影响其他群成员
的情绪,若无法说服其“淡泊名利”,还是不要留在社群里煽动人心的好。
成名导向:希望在社群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常也比较
愿意协助管理事务)。这类用户适合通过给予管理员职位、多鼓励等,让他
在社群中感受到认同感。
好奇心导向:使用产品,觉得加入一个产品社群很有趣,先进来看看再
决定去留。这类用户可能偶尔参与一两次调研,其中,给予反馈较详细的可
作为重点用户关注和给予鼓励。
产品体验导向:特别喜欢某个产品,无条件支持其相关活动;或不满意
某个产品,希望有个渠道反馈。
“社交导向”基本人皆有之,在社群这个环境中,交友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
的必然结果。由于“交友”和社群运营本身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在这里不列入考
虑。
以“利益取向”和“参与内驱力”为维度,可将上述用户归入以下4个象限,显
然,不同类别的用户应得到的重视是不同的。
说白了,就是我希望从这个群里得到什么,我加入社群,参与讨论,给出自己的
意见和建议,我花费了时间,你给我回报,而且要给我我想要的回报。这基本上
就是用户加群的心理,也是人之本性。
但我们不需要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我们只需要从用研和产品发展的立场出发,
想想我们需要什么?在花费最少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给用户提供什么回报?
那么,我们的目标用户也就浮出水面了。
这里需要再回到第一部分——建群目标来思考。
前面已经说过,本文要介绍的是如何用用研的思维做社群,那么社群里最需要的
一定是能给出有意义反馈或建议的用户,这类用户可以分为3类:
真爱粉:使用本家产品已久,对品牌有较高信任度,大力支持品牌相关
的所有产品和活动,参与调研意愿较高,且较少求回报。对于这类用户,我
们基本不用担心他们在群里捣乱,出于对品牌的热情,他们甚至会自觉帮忙
维护群秩序,让调研活动更顺畅开展。
吐槽达人:使用本家产品,但对产品非常苛刻,不能忍受体验过程有任
何不顺畅,无法容忍产品的丝毫不完美,参与调研意愿较高,某种程度上,
将调研当做一个发泄渠道。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吐槽是最能帮我们
发现产品痛点的。
求助者:求助者指的是遇到产品使用问题,希望在社群中找到相关人员
帮忙解决的用户。这类用户可能将社群当做一个“真人客服”,他们没
有“真爱粉”那么热情高涨,也没有“吐槽达人”这么怒气满天,相对温和
的他们在疑惑解决后,可能会对群产生感恩和信任的感觉,从而留下并摸摸
支持群活动开展。
这3类用户始终是我们最需要留住的,不管在“引流”、“激活”还是“留存”阶
段,他们都该是调研型社群最重视的部分。
说了这么多,其实,“以用研的思维做社群”,就是在运营的时候采用“研究用
户”的思维,多想想用户的需求,他们希望在社群中实现什么?他们的需求又可
以如何为产品发展和调研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