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对于往事的不同态度,我们大致可以把人分为两种。
有的人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曾经阔过,所以逮着机会就要提醒大家一二:“想当年,老子我……”
有的人则相反。他们最好别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过去,因为那里头有太多的辛酸和屈辱,不堪回首月明中。
秦始皇肯定是后面一种人。他小时候和燕太子丹同在赵国做人质,过从甚密,生活上没少得人家接济。后来燕丹来秦国为质,他却翻脸不认人,多番折辱,逼得人家逃回去后就算赔上燕国也要遣刺客来报仇。
勾践也是这种人。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他失意时对自己狠,得志后对别人也狠。唯有智者范蠡,早早识破了他的凉薄,知其可以同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功成身退,泛舟五湖之上,让百世欣羡其逍遥。
这份名单里当然还要再算上陈涉。
涉为佣耕时,田间地头,怅恨久之,对伙伴们发愿说:“苟富贵,勿相忘。”待他发迹以后,果真有乡间故人如约前来投奔。初时他倒也能够容纳,但后来嫌故人多道其微时事,听谗言,忿而杀之。由此为天下人不值,无亲附者。张楚政权之所以会迅速垮台,除军事失利外,人心离散也是一大败因。
不过我相信,陈涉当初倡言富贵与共的话是真诚的。白日梦谁都会做。陈涉所做的梦也不见得比别人的更大。学着梦中人的样子拿腔拿调地说话,亦属常事。尽管,说的时候,我们还根本不清楚那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等到陈涉真的登上了王位,他才会明白,所谓王者,即是称孤道寡之辈,四顾皆敌,处处提防还来不及,又怎能奢望友情?想起自己当年在田垄上说的话,恐怕他只会发笑。
陈涉的问题是,他终究只学得了王者的冷酷,而没有学到其作伪的本领。天下未定,四方多难,他不务谦躬下士,怀远宾客,却肆行己欲,以杀戮立威,示人以不广,因此自速其亡。这就远远比不上秦皇、勾践等人了。
初闻陈涉之愿,同耕伙伴无不嗤笑。陈涉于是叹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一叹,他就在自己与那些人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而诸同耕者,何以前报之讥嘲,后又欲附骥求荣呢?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却妄想与鸿鹄同飞,这就是燕雀的悲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