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千阳之一,愿为明月一轮
我尤其喜欢卡勒德·胡赛尼讲故事,他总能用不具攻击性的看似平淡的语言讲述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
前一阵子强行没有什么事情,看了三本小说。东野圭吾的《拉普拉斯的魔女》、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看过《解忧杂货店》和《祈祷落幕时》,加上这本,可能是由于解忧于我是东野圭吾的初次接触且十分优秀温暖,以至于后两本惊艳却又胡乱觉得结尾有些仓促,并没有想要挖着他的作品想要再读下去的欲望。《1984》啊,是我读过最压抑的小说,我记的比较深刻有三个词:审慎、超脱和藏拙,还有一种感觉:主人公终于从一个清醒的正派变成一个行尸走肉的反派时我那达到极致却有种解脱的绝望。《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众所周知,很多人处女作即代表作,而《灿烂千阳》却有着不输前者的气质,以至于我读完以后觉得仅仅用震感感动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有点太过单薄,直到前几日,很久之前我收藏在空间里的一句话忽然像埋在土里很久的种子受到雨水阳光的滋润破土而出一样出现在我脑海:女性的能量是允许生命流经穿越自己并表达一切。用这句话描述书中主人公,大概是合适的吧。
书中讲的主人公有两个:玛莉亚姆和莱拉,她们两个有着两代人的年龄差距,却是同一个男人的妻子。玛莉亚姆是喀布尔当地一个有威望家庭老爷的哈拉米(私生女),由于母亲的离世和自己存在于世对父亲的困扰(尽管她的父亲是爱她的),年纪轻轻就远嫁大她很多岁的鞋匠拉希德。玛莉亚姆没能怀上孩子,凶残暴虐的拉希德从此暴露本性,成为了她的恶魔。但从娜娜(玛莉亚姆母亲)那里继承的隐忍与坚强让她在这种生活中毫无选择地活下去了。莱拉是玛莉亚姆后期生活的地方的乡邻家的女儿,由于战争家破人亡,又由于美貌被拉希德救下,最后由于怀了初恋情人的孩子而被迫同意留下成为拉希德的妻子。从一开始玛莉亚姆对莱拉的敌对,到莱拉真心诚意地对待玛莉亚姆,到二人策划第一次出逃失败差点死于拉希德之手,到在一次家暴中二人终于合力杀死了拉希德,到玛莉亚姆为了莱拉能够像正常人样带着孩子和初恋活下去而独自一人面对死亡,二人完成了人生中的反抗和交融,不是母女胜似母女。莱拉得以回到喀布尔成为一名教师。
是的,每当我读到身处动乱压迫和男权的阿富汗或印度弱者尤其是女性的的遭遇,我就告诉自己生在一个和平且相对平等的国家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同时又被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像水一样的柔韧伟大震撼。当刽子手问快要被拉去枪毙的玛莉亚姆害不害怕,她流下害怕但欣慰的泪水的时候,我也湿了眼眶,大概,这就是卡勒德·胡赛尼所称之为的太阳吧。正如附录在书后的那首是说的一样:人们数不清他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我真的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是自己处在那样一个国度那样一个环境该如何生存下去,战乱,家暴,被歧视,被束缚。无论是玛莉亚姆还是莱拉,如果说由于环境而必须选择接受和隐忍是一种无可奈何(但这种无可奈何其实时刻存在处处存在,没有国界),那么选择为另一方牺牲就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了。
几年之前,还是本科的时候,我不能理解我偶尔看的那句话的含义:女性的能量是允许生命流经穿越自己并表达一切。时至今日,读了一些书,经了一些事,才觉得应该告诉自己,不卑不亢地允许生命流经自己,不歇斯底里,不放弃自己,或许我可以成为我爱的人的月亮,用淡淡的光照耀着他们。就算成不了太阳,也尽可能地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