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所以被称之为文物,因为它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产物。纵然它们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是身上所蕴含的岁月让我们倍感珍贵。
文物有其历史性,虽然它们只是物件,但是每一件背后都会带上一段过去,诉说它和它曾经的主人各自的蜕变,勾勒出生命的姿态。告诉我们那段回不去的时间里演绎过的精彩。
文物有其艺术性,现在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也多是艺术品,尤其是书法、瓷器更是成了我们祖先的代表性艺术,浸染了先人们对美的一切体验。
文物有其科学价值,每一次的社会技术变革,都会反作用到人们日常行为,任何物件的创造都有其社会底层的科学性。石器时代的石器装饰、先秦时代的青铜艺术、对水和火同土的性能不断了解后产生的陶瓷艺术等等都是当时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见证,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
而文物又往往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使得这些遗留下来的文物倍显珍贵。那么看到因为各种原因而损毁或被掳掠到国外的文物,永久地寂灭于我们的视野,便更觉痛心疾首。暗自期望,那些下落不明的文物,在某一天、某一个地方会和我们再次相遇。
所以当看到很多文物诸如很多在历史上有记载却只能看到后人模本的书画作品,便会觉得遗憾陡增,艳羡起临摹原本的书画大师们,而我们终归无法见到注入本人精神的原著。毕竟后人即使临摹的再像也终归只是临摹的版本,而在创作时的是无法完全感同身受的,任何感觉都是自己以往经历的体会和展现。既是临摹到九成九像,肉眼不可分辨,也无法百分百还愿其精气神。
所幸现在诸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使得我们对于这些文物的关注度不断的提高,以此伊始,在我们脑海中荡漾起学习、关注和保护国宝的概念。
就这么薄薄不到200页的书籍,既然介绍了60件文物,可以推算平均分配到每件文物的字数能有多少。如果是自己已经相对比较了解的文物,则会觉得内容太过稀少,还不如自己原先了解的丰富,食之无味;倘若是自己原先并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知道的,则会显得刚登堂还不能入室,起了头却不能更加深入了解,吊起了胃口偏偏没有了然后,很是难受。还不如挑选几件比较有时代特色的或者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物,仔细讲解一番。根据一件文物进行枝状衍射,让内容生动起来,岂不比小册子似得蜻蜓点水来得吸引得多。所以看这里的介绍就会觉得超级不过瘾,如同打开百度词条,输入文物姓名,专页跳出,简单介绍文物的外貌和由来,倘若有轶事奇闻的便多出一段来叙述这故事,概述文物进入大众视野后的周转经历,简单到茫然。
必须强烈吐槽一下,微信读书的电子版竟然没有图片,每看一个文物还要去百度找实物,简直不要太累。阅读体验感太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