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家那闺女》吴昕痛哭:孩子失败时,你的做法决定了她未来的路

《我家那闺女》吴昕痛哭:孩子失败时,你的做法决定了她未来的路

作者: 家学宝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09:57 被阅读0次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

    1

    在最新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吴昕深夜痛哭,不能自已。

    有一年跨年晚会,因为超时,十几个主持人每个人都有节目,唯独砍掉她的,对她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至今提起时,依然忍不住委屈的落泪。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那次之后,她便陷入了“我是最差的那个主持人”的自我否定中,直到近两年,才慢慢走出来。

    演播室里,李唯嘉看着这个不停抹眼泪“失散多年的妹妹”,眼睛里,也泛起了泪花,心疼不已。

    大多数害怕失败的孩子,都有一个“你真棒”的标签。

    曾经的吴昕,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别人家的孩子”,大学时的她,多才多艺,是学校宣传部部长,还在大连电视台兼职过主持人,而当年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加入快乐家族,又给她“最棒的孩子”名录谱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被“你真棒”堆积起来的孩子,渐渐地,被别人的评价占据,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让他们在“成功”里迷失,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负面……

    正如吴昕,她说,从30岁起,就开始吃各种保养品,从来不化妆的她,也刻意研究起化妆养生,甚至36岁仍然不敢结婚的原因,竟然是害怕结婚生子后,无法重新回到现在的工作中。

    一个长期被“第一”包裹的人,又怎么能接受那个“我不行”的自己呢!

    他们被驯化得只为“第一、聪明、真棒”而活着,同时,在内心进而,自发的产生一种压力,迫使自己一定要符合父母或者其他人的预期,而这种压力,可能使得他们宁愿铤而走险,亦或痛苦消积。

    图片来源网络

    2

    过度追求最好,

    并不一定能成就那个最好的自己。

    杨澜曾谈过,她对教育孩子的感受,中国的孩子太害怕失败了,包括我也是,从小考试没考好,感觉自己的世界都灰暗了,可是长大了,渐渐才发现,世界那么大,失败一次,甚至很多次,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也会在失败中成长。

    有个名人曾说过:

    “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

    漫漫人生路上,事事都想做到最好,得所有人的认同,无可厚非,也是进步的方向。

    现实往往是,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真正的成长,也是从不断的失败中得到。

    事事争第一、次次想最好,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让人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循环着失败,难以前进。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父母夸孩子“你真棒”、“你是最聪明的”,或者“宝宝好乖”,这样的词语,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如果一顶大帽子扣在孩子头顶上,孩子只知道是夸奖,是荣耀。

    久而久之,会陷入对名次、得失的过度争夺中,害怕失败后,头上的光环便消失,别人也会怀疑他不够厉害。

    看上去的“点赞”,对孩子来说,如同皇帝的新衣,外人说很美很合身,实则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新衣。

    图片来源网络

    多数父母,对孩子有天生的保护欲望,总想着,用自己失败的经验,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搭桥修,以防孩子掉入和自己同样的坑,因此,便出现了这也不让孩子干、那也害怕孩子干现象,亦或替孩子包办。

    缺乏实践和失败的检验,刻孩子脑海里的,要么是是纸上谈兵似的好方法,要么是“我这也不会、那也做不好”的自我否定,无论哪一种,结果便是,孩子害怕失败,不敢尝试。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提到过,十岁的女生玛格丽特对照说明书做饼干,仍然烤糊了。

    正当她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哭泣时,妈妈简单了解情况后,先理解女儿的情绪,之后,鼓励女儿再一起检查每个步骤,结果,原来是算错了定时器的时间,最后,孩子和妈妈一起重新开始。

    孩子失败或犯错时,智慧的父母会忽略失败的结果,体会孩子的感受,鼓励并陪伴孩子一起闯过难关。

    3

    有一段短片里,一个小男孩,特别喜欢踢足珠,可基础不好,跑得不快,跳得不高,头球技术基本为零。

    每次训练,小男孩都感到十分沮丧,看到别的同伴被选参加比赛,而他只能得到教练的一次次摇头。

    看到孩子垂头丧气的回家,他妈妈一边鼓励他,一边告诉他,再努力一点点,就可以了。

    在妈妈的鼓励下,男孩重新拾起信心,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地奔跑,跳得一次比一次高。最后在比赛中,用自己最不擅长的头球方式,帮助球队进了一球,拯救了球队。

    短片最后,男孩的妈妈说:

    “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因为我并不是想孩子总要得第一名,我只是希望他能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

    没有谁喜欢失败的感觉,想赢是每个人生来就有欲望。

    “足球小子”,就如同我们的每个孩子,他们也希望在所有领域都独占鳌头,可是,每个人的喜好能力不同,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环境也各有差异,产生的结果,自然就不可能复制,而第一永远只有一个,赢的人也是少数。

    图片来源网络

    以孩子的人生经历,他或许不懂“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但父母应该明白,真正的成功,都是无数次失败的积累,而好的亲子关系,也是父母与孩子站在同一阵线,无条件的陪伴和接纳。

    而被“起跑线”折磨的父母,往往是焦虑的用“你不行”、“你真没用”来撇开和“失败孩子”的关系。

    有些父母的做法,则让人值得反思。

    前段时间, 江苏宿迁一位孩子考了7分,爸爸不仅没有打骂孩子,还放了一车烟花来庆祝。

    这位爸爸解释说,孩子以前经常考0分,这一次考了7分,他认为很不容易,所以想通过放烟花来激励孩子。经过激励,孩子现在已经能考到57分了。

    儿童心理研究显示:

    用正面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向希望的方向发展,更容易事半功倍。

    孩子只有看到了前方的希望,对内认同了自己的能力,才能更有信心的往前走下去,要知道,谁也难以在一片渺茫、毫无希望中,积极健康的挣扎求生。

    4

    只有输得起的人,才不害怕失败。

    素有“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他们在教4、5岁的孩子滑雪时,先用游戏的方式教孩子如何跌倒,让孩子懂得跌倒是人生的常态。

    他们还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布置一些挑战性的功课,要求孩子们自己做方案,独立完成,父母只能旁观,从具体的实践中,尝试失败,反复练习,直到完成为止。

    图片来源网络

    Aalto大学创业社团主席Elina Uutela曾说过:

    “最有意思的事情往往并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成功路途上的艰辛成长与蜕变。”

    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孩子学会如何生存、如何进步,怎么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次考试、一次比赛就能给整个人生定位。

    教会孩子“输得起”最核心的地方,不仅是孩子的输赢观,更多的是孩子对结果和过程的法。

    这一点,落实到我们教育中,就是你平时问孩子最多的是:“成绩多少、吃了多少饭、跑了多久步”等代表“结果”的问题,还是“学习过程开心吗、饭菜的味道怎么样、跑步感觉累不累、是如何做到的”等类似“关注过程”的问题。

    前者传递给孩子,是结果大于一切,后者让孩子感受的,则是无论结果如何,总会从过程找到乐趣和方法。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的孩子,总归是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在孩子成长路上,需要我们的保驾护航,但也请给他们“失败”的机会。

    要知道,敢于失败的孩子才幸福,因为,体验失败、战胜失败、走出失败的过程,会让人拥有最高级的成就感。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家那闺女》吴昕痛哭:孩子失败时,你的做法决定了她未来的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v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