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期,我们读了《苏轼传》这一本书,我也了解到苏轼的很多很多。
苏轼(1037年1月8日到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奕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大江东逝去的雄伟,挽弓如满月的英武,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细细想来,我最喜欢他的是他的人格。苏轼的一生,多灾多难,尤其在仕途上前后竟被贬了三次,王安石当政时一次,司马光主朝时一次,新党余孽上台时又一次,并且他的被贬都不是他的错,这对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苏轼是泰然处之的,从没有亵渎自己的灵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整治西湖,在徐州指挥抗洪,为灾民救济饥荒,为百姓奔走呼号,如果那个年代也有干部考核的话,苏轼大概会经常得“优”。 有人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作为知识分子的楷模,可我觉得高是够高的,但总少了一份博大和执着。高傲地拂袖而去固然是一种潇洒,为老百姓办些实事更是一种充满实干精神的伟大。 苏轼的多次被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爱讲真话,敢讲真话。他不幸生在了一个充斥着党争的年代,又固执地选择了一条凭良心说话办事的路。左派上台了不喜欢他,右派上台了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注定要一生坎坷。其实他也有茫然的时候,也有疲惫的时候。在他漂泊的岁月里,也留下了“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样悲怆的诗句,一个孤独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一颗受伤的心在流血。
他是最失意的官员,从21岁中举,名震京师开始,在官场上就成为命运最坎坷的人。由于个性耿直,在新法变革面前,他以自己独到的眼光看到了其中的弊病。在变法的浪潮前他无法低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贬。特别是在“乌台诗案”后,130多天的牢狱之灾,他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让他在今后的仕途中离京师越来越远,一直贬谪到“天涯海角”的儋州。
他是最得意的文人,虽然只是一个“通判杭州”的小小官职,让他却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身在更为艰苦的密州时,除了为民请命的工作外,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壮志,心中涌起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豪迈激情。被贬黄州时,几次追踪赤壁的历史古迹,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一本《苏轼传》记述了他的一生,一首《水调哥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沉醉难忘,人虽在异地,但心却连在一起。中秋之夜,你一边赏月一边饮酒,表达你对胞弟的无限思念,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曾这般自解。不论他出处穷达,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苍生、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应该怎样描述这种乐观?遭遇了种种变故,苏轼,你是以什么力量,才能笑得如此豪放潇洒?一次次贬官,你却依然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我应该怎么去赞颂你的人格,该怎样记叙我的感动?或许我清楚,你所需的,不是我们的敬佩,或者赞扬。
那么,苏轼,请允许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知道你自古以来从未被遗弃,知道你的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处处受挫,知道你在独自无眠时也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知道你的笑,你的泪,你所有所有的努力。我读不透你,但你却一直激励着我,在阴云密布的日子,让阳光洒满我心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