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其实是在为自己积福!
老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重,就是一种自知之明。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不卑不亢。正视自我。
王阳明说: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王阳明认为,寻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无论我们是忙碌还是清闲,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不会得意忘形,贻笑大方。
得意忘形,不之天高地厚的人只能一时神气,真的碰到困难时,只会因为过度的自负输的很惨。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怨不得要独自吞下失败的苦果。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有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有一个小小的国家,被称作息国。
息国的知名度虽然不高,但是也曾拥有过一定的军事实力。息国国君却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敢向更加强大的郑国宣战。
大臣们纷纷劝说国君,指明了息国的国力和兵力都不如郑国,奈何息国国君根本听不进去。贸然发动进攻,最终当然是铩羽而归。
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是喜欢用高估自己来寻找一点可怜的自尊。
而层次越高、学识越丰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自畏,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
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常怀敬畏之心,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底线,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不知自畏之人,为人处世没有原则和底线,做事不知轻重,容易招灾惹祸。
长此以往,原本属于我们的福气和亲人,都会离我们远去。
我们的每一次不负责任,最终折损的都是自己身上的福报。
不自畏,难立足。
王阳明曾说:“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
而自畏的最高境界不是恐惧,而是慎独。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临终之时告诫儿子的第一句话便是:“慎独则心安。”
做事必须让自己问心无愧,他人的口舌才是其次的。
没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就连慈悲的佛祖都有一个恶毒的影子。
不自量力,不知敬畏的人,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毁掉自己身上的福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