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读书
50岁,他选择了坐轮椅……我不意外

50岁,他选择了坐轮椅……我不意外

作者: 抗知体 | 来源:发表于2023-02-21 20:23 被阅读0次

    《第11部小说,第18本书》

    [挪威]达格·索尔斯塔  (译)邹雯燕

    北京日报出版社

    (意外的是村上春树大神喜爱此书,甚至亲自翻译了日语版。)

    全文略长,约3000字。

    (前话)

    我试着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写些什么(深刻的东西),但是我几乎是失败了。

    一本书从来不是孤立的。特别是优秀的小说、戏剧。

    从作者的角度,只要是人,就会变化发展。我就需要了解作者一路走来的思想活动脉络,以及这本书在作者写作生涯里的空间位置。

    从内容的角度,我需要去了解书里的各种符号(音乐、诗歌、书籍等等)的内涵。

    所以,没有下一番功夫我不敢贸然嘚逼嘚。

    这本无意入手的书(被书名和作家的国籍吸引)让我左右为难:因为我实在谈不上有多喜欢它。(不由得感慨自己的品味还差得远。)所以我真的不愿花时间精力去了解作者。最终我选择了,对书里的符号进行敷衍潦草的了解。

    促使我想写点什么的,是作者描述的这个主人公。

    我看他似曾相识,却想不起来。

    直到我去查,才知道这本小说是“一部真正的存在主义小说”。于是我明白了有“似曾相识感”,是因为这个主人公与加缪《局外人》里的主人公莫尔索是相似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惊世骇俗的、说“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的莫尔索。

    这真是个大问题。

    克尔凯郭尔和他的《恐惧的概念》、易卜生的《野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卡米洛·何塞·塞拉和他的《帕斯夸尔·杜阿尔特的一家》……还有存在主义……

    我选择了去看易卜生的戏剧《野鸭》,还有他的《青年同盟》和《玩偶之家》。

    通过《玩偶之家》,我第一次知道“娜拉出走”是出自这部戏剧。

    我还发现鲁迅先生在1924年有过一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接着我重读了鲁迅先生以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逝》。

    我还想接着读卡米洛·何塞·塞拉的作品。但只能先暂停了,这样下去,我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正题上。

    要命的是,我并未从易卜生的戏剧里得到关于此书的启发。最终,我下面的内容还是成了自以为是的嘚逼嘚。

    (梗概)

    我是不懂挪威语的,但从中文译文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简练、干脆以及冷。这样的风格与此书的男主人公比约恩·汉森的性格如出一辙。

    整部小说的对话寥寥无几,有的只是一段一段又一段的描述。阅读起来并不累,却时不时让人产生一种窒息感。

    故事以比约恩·汉森的50岁为中心点,往前延伸至32岁,又抛出了他50岁以后生活的开头。

    第1部分是比约恩·汉森与情人;第2个部分是与儿子;第3部分是与医生朋友。

    比约恩·汉森以情人、儿子、朋友乃至周遭生存环境为对境,将他在思想上的执拗、乖张、纠结、拧巴、执着、内耗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约恩·汉森1)

    32岁的比约恩·汉森,在首都奥斯陆的国家部委工作。有妻子和一个2岁的儿子。简直是年轻有为、家庭幸福的典范。却抛官弃子,跟着情人说走就走。

    14年后,情人蒂丽德·拉默斯在他眼里失去了魅力,他收拾了自己的物品搬走。

    50岁的时候,当他感到人生没有意义,他就酝酿了一个疯狂的计划,将自己的余生钉死在轮椅上……

    (比约恩·汉森2)

    比约恩·汉森是如此热衷于给对方面子/尊严、不给对方添麻烦。哪怕这些面子/尊严、麻烦是他自己幻想出来的。这必然导致他久久地处于精神内耗的痛苦之中:

    他万人迷的情人蒂丽德·拉默斯是戏剧圈的中心人物,被众多异性演员包围。而他认为如果自己不表现出嫉妒是对蒂丽德·拉默斯的伤害。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表演嫉妒。

    蒂丽德·拉默斯老了、光芒褪去,他不愿意再跟她生活在一起。但他还是继续沉默而痛苦和她生活了两年再离开。

    他最亲近的人之一是一名牙医。但他在牙齿疼痛的时候选择不麻烦他的牙医朋友。正因为他觉得“这会给他带来困扰”。

    “他很怕冒犯到自己的孩子,怕彼得认为他是用这种手段要他接受自己以父亲身份的接近。这会让他生气或是沮丧。他有很多想要给他,但因为害怕彼得觉得他在强迫自己成为’儿子’而放弃。”

    (比约恩·汉森3)

    比约恩·汉森是比不上莫尔索的。

    因为他的荒诞不够彻底。他的荒诞体现在思想上,而他的思想与行为是分离的。除了最后的疯狂行动,他的其它行为在旁人眼里完全正常。甚至可以说,其实只有我们读者,能站在上帝视角看到他最后的疯狂行动是多么荒诞。

    莫尔索却不然。他从思想到行为都是统一的。如是想,如是做。另外,莫尔索的结局(被判了死刑)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而比约恩·汉森有选择的自由。

    (真相1)

    “令他深深迷恋的,让他深陷其中,强烈得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的,就是这种冒险,而并非对蒂丽德·拉默斯的爱情。”

    这段出现在第5页上的不太起眼的话,却揭示了男主人公比约恩·汉森此生令人费解的言行举止背后的根本原因。

    他哪怕是吃大便、做手术变成狗我都不觉得诧异。

    因为他活着,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刺激来实现精神上的满足。

    现实中的我们,有几人在审视自己的举止动念后敢于承认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呢?程度的差异、外缘的差异而已。

    你真的爱那个人吗?

    爱的,是那个爱着某个人的自己吧?

    (真相2)

    “让我不舒服的是我的人生那么没有意义。”

    “其实大多数事情我都不感兴趣,时光流逝,无聊依旧。”

    “我来到这个城市完全是机缘巧合,它对我一直没有任何意义。我成为这里的税务官也纯粹是机缘巧合。但如果我没有在这里,我就会在另外一个地方,用同样的方式生活。但我不能和自己和解。我想到这个就会觉得很沮丧。想想我要这么活一辈子,这是我的人生,但我完全没有靠近过我内心真正需要被听到、被看到的那条路。我会沉默地死去,这让我感到恐惧,一言不发,因为没有话可以说。”

    “生命是否有意义”这个命题太大了。

    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有哲学的说法,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说法。

    我作为读者,此刻,我是无法与比约恩·汉森共鸣的。在我眼里,他只爱自己。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大爱,有上面这些感想也是很自然的事。

    我也没有自己所说的“大爱”,我也只爱自己。但,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我这样是不对的。我想改,我想成为心里有别人的人,一个有大爱的人。不得不说,像这样只动动嘴皮子可真爽。

    (我的感受)

    看完之后,我最深的感触是:

    有的人外表平静如水,那是他脑子真的什么都没想。

    有的人外表平静如水,他的内心却早已是波涛汹涌。

    我永远无法不知道,在我对面与我交谈的那个人,是否会如男主人公比约恩·汉森那般有如此敏锐的感受性。

    但其实,就算我也知道,我也完全无能为力。

    因为,能取悦他们的、以及能伤害他们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他们在脑子里疯狂盘算、想啊想,想啊想……但他们就是死都不说出来!这要命的疏离感。

    “真冷啊!”比约恩·汉森用一堵冰墙将自己封闭,我靠近时不禁感叹。

    (我的猜想)

    突然想起来,比约恩·汉森的疯狂计划是与他的家庭医生合谋的。

    他在酝酿计划期间,大量吐露自己的心声。这是他唯一一次破开他自己的冰墙。

    然而,自始至终,家庭医生都表现得无比冷漠。家庭医生只是为了得到钱。他从未关心过比约恩·汉森。

    假如,在比约恩·汉森对家庭医生袒露心扉之后,得到了正面积极的回应,结局会有所改变吗?

    我猜不会的。

    因为一开始他就执拗地放弃找牙医朋友看诊。

    第二,他吐露心声恰恰是在发现家庭医生是瘾君子之后。知道了他是瘾君子,还刻意为之。

    细品之后,再次感慨:

    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0岁,他选择了坐轮椅……我不意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do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