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院领导,感谢诸位同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之“环县道情皮影展演”于下午在学校音乐厅成功举行。担任今天演出前台或幕后主演的,是2008年文化部评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应邀进京开会领证的环县民间艺人、74岁的史呈林老先生。作为一名环县人,作为小时候经常观看这种演出的一位中年人,作为15年前一起做市首届政协委员而与这位史班主大致相熟的一个朋友,作为今天师院的一位职员,颇为能促成这样一项活动在异地的这里举办而兴奋与满足。
请来乡音与人听 请来乡音与人听本担心这种来自老家农村土得掉渣的灯影戏会观众寥落,没想却不仅来人不少,而且界别广泛,层次也高,提前专门组织的学生之外,教师也来了三、四十位,以文传、音乐两学院居多,美术、历史也有几位,并且不乏院长、教授和博士。学院曾经的院长、办公室主任也从现在的岗位或单位赶来了,还有学校行政楼上的干部。这与几次去听从著名大学请来的博导、教授报告时本学院老师也来很少形成鲜明对比。演出中尽管因为用方言且没有字幕大多台词与道白大多观众应该听不懂,但热烈的掌声却还是多次自发响起。
请来乡音与人听请来乡音与人听
除了操很多心、跑较多路外,也坐下来和大家一起看过几阵子戏,尤其是演出前后与班主及其他演职人员还有过一些交流。在这样的观看及另外的交流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在老家被称作“小戏”的以影人代替真人的戏,其表演的难度比起真人演唱的“大戏”来其实一点也不小,甚至可能还要大, 它的前台“挑线”者不仅要双手舞动各种皮影造型,而且要一人做念唱打扮演好旦末净丑全部角色。这和舞台真人的大戏一个演员一生就一类角色还不一定能演好相比,对演员的要求显然更高。不仅前台主演,就是后面的乐器伴奏,也是每位得操作好几种乐器。比如有个叫“三吹”的乐手,一人就得分别吹奏笛子、唢呐和那种老家称作“的呐”的小唢呐。
请来乡音与人听请来乡音与人听
从网上搜索的资料以及各种类似演出一开始对这种民间戏曲的介绍来看,它的荣誉和成就很让人振奋和骄傲,几乎辉煌无比,但这次两天在饭桌及宾馆与史班主的聊谈中所了解到的这种已成当地名片的地方文艺连同这些艺人们所遇到的艰难与心酸,也同样的多。于是想到一个题目:一种非遗名品的荣光与尴尬。可惜这样一篇文章却现在还是做不出来,因为访谈与调查才刚刚开始,并且对这种艺术的了解也绝对还停留在如这位史班主聊谈中几次批评过的好些研究者们的那种“盲人摸象”的层次。
请来乡音与人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