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所以也无暇关注。然而我的诸多公众号都发起了赠书的活动,我依然抵挡不住买书的诱惑给儿子选了两套书《DK改变历史的科学家》和《漫画数学》。我自己因为有墨水屏可以阅读,所以选了两本感兴趣的电子书《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 》和陈嘉映的《哲学,科学,常识》下载了下来,闲时再读。比较有意思的是文轩统计的去年四川人读的最多的书TOP1《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恰好是我去年读过的书,那是一群外国人的跟华西、彭州白鹿结下的世世代代的缘分,感动良久。
说起与书的缘分,这是一个温暖而长久的回忆。我家小时候有很多连环画,我的识字阅读是从连环画开始的,跟今天小朋友读的绘本差不多。在印象中除了红楼梦之外,其他的三大名著在上学之前我就在连环画里读了个遍,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都在连环画里知晓了大概。父亲喜欢买书,走到哪里都愿意在书摊上买点书,各类演义包括《隋唐演义》《七侠五义》《龙图耳录》等等,还有比较经典的《今古传奇》,这本刊物里面经常有连载,后来的经典电影《卧虎藏龙》上映后,我一眼就看出来,这不是我小时候读的《玉娇龙》吗?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武侠小说也不少,其中《射雕英雄传》不是后来流行的32开的书,而是16开的版本。相对金庸的小说来说,我更喜欢梁羽生的小说,他更有明清小说的传统气质,常有诗词在章节的开始,很早就从书里认识了纳兰性德。妈妈看书也有偏好,喜欢革命时期的书,所以《万山红遍》《江姐》之类的书和妈妈聊起来比较有话题。其实小时候家里还有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科学365天》,书里足足有365个科学故事,包括居里夫人,高斯小时候算等差数列,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的雪人等等,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来上小学了,姐姐时不时从学校借了一些书回来,我看,爸爸也看,有时候三个人抢着看。因为许多书一套分上中下三册,那么谁看上册就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了,往往还是我和姐姐会争一争的,大概还会警告看上册的人不要透露情节。等我读了三年级之后,因为我是班委(忘记什么职务了),管图书的老师让我帮忙管理借阅。我拥有图书室的钥匙,每次同学们看书,都是我进图书室挑一堆图书然后抱出来给大家看。那时候我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日子究竟有多快活,我也忘记了。其中一个细节记得特别清楚,每次都有同学小声给我说,他/她想要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我都会特意把同学想要的书放在下面留着,我第一次体会到权利的魅力,尽管是小小的权利。当同学们热衷看童话的时候,我已经在读《基督山伯爵》,跟随着伯爵复仇之路心情跌宕起伏。
上了初中后,因为是副班长,又有了借书的权利,那时候阅读会有意识的分主题了。有一段时间阅读小小说,我把图书馆里面的能够找到的微型小说全部借了个遍,那时候感觉小小说总写小人物,言近意远,要隔很多天才能回过味来。这时候对写作也有了不小的影响,之前的风格还是喜欢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引用一些罕见的典故,这时候风格收敛,尽量用真情实感来书写,有点去虚就实的感觉了。
再后来上了高中,那时候学业的压力其实蛮大的,因为火箭班的同学们给人都是无形的血脉压制,让人有点动弹不得,所幸我还有书,另外身边的一群同学也是比较温暖。那时候书的来源不多,一个是买杂志社的科幻世界,一本杂志大家换着读,郭敬明的几本书也是那时候读的。班里有位杨同学家里书比较多,借了古文观止里面的一些书来看。到了大学和研究生反倒读书不多,荒废了许多时间(记得某名人说过,人生有些时间就是用来荒废的,哈哈)。等工作几年后在撒哈拉沙漠里面无聊的时候又重新找了书来看。
我现在看书也没有章法,不重数量,都是随缘,但是能看看书确实是难得的幸福。开心的是儿子也喜欢看书,现在的米缸都比较大,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大摇大摆走进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