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湾学者曾经跟我聊天说,为什么很多大陆同胞意识不到在公共空间不应该大声喧哗呢?其实这与这些人在童年时期父母没有严格要求他,没有告诉他一些基本的规则有关,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立规矩”。

比如使用不同房间有不同的要求:在你自己的房间,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只要不破坏环境,不伤害自己,你想怎样都可以;而对于爸爸妈妈的房间,没有经过爸爸妈妈的允许,你是不能进去玩、翻找东西的,尤其不能带其他小朋友进去;而客厅则是全家人共同的空间,就需要有客厅的规则,比如在客厅里不能大声喧哗,如果有客人来了,你就需要有礼貌地跟客人交谈。
这位台湾学者说,这些规矩看起来很多、很复杂,但要想“立”住它其实并不困难,只要父母或老师能一次一次帮助孩子,指导孩子,纠正孩子,慢慢地他就养成习惯了。
最近正值诺贝尔奖各个奖项揭晓,曾有记者采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察:“在您的⼀⽣⾥,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学、哪所实验室⾥学到的?”
这位⽩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平静地回答:“不是在⼤学,也不是在实验室,⽽是在幼⼉园。在幼⼉园⾥,我学会了很多很多。⽐如:
•把⾃⼰的东西分⼀半给⼩伙伴们;
•不是⾃⼰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饭前要洗⼿;
•午饭后要休息;
•做了错事要表⽰歉意;
•答应⼩朋友或别⼈的事要做到;
•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然。
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些习惯就塑造了他的品格,成为了他自我学习的起点。
江苏一所乡村学校的墙上贴着三条“学会”:
一是要学会走路。
二是要学会吃饭。
三是要学会说话。
把教育的起点放低,就是让孩子回到生命最原始最根本的起点,养成好习惯,打牢人生的地基,孩子就会一生受益。

大人给孩子立的这些规矩,都是为了使他更为坚强,更为独立,更有勇气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无原则的过度的爱,对孩子只是一种伤害。有些人说独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其实关键在于很多父母对独生子女会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代替,这样的孩子最后只会变成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