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403e6f1d2b07b8f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915730151797089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d4c1a16b5befb36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731c6d1790cd5d4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8edee03bbd60607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7a6e3afbee6242b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97d983d6d9e34b1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ee0e4848e2a3f44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553430/a3d704bc07606bd7.jpg)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花腋生,被柔毛。苞片2,早落。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蒴果扁三角球形。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1]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概述图参考:[2])
中文学名
普洱茶
拉丁学名
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物种简史 听语音
名称定义
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中包括历史上经自然发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种加工方式),也包括现今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3]
普洱茶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时。”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 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3]
栽种历史
周朝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元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清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新中国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大跃进时期茶树大受摧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