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她上幼儿园小班了,每天八点出门,走在清晨的阳光下。
今天又牵着妈妈的手,一起走在喧闹的街道上。
路程对小宝宝来说也很近,步行十分钟,穿过一个大大的十字路口,左转即可到达。
小不点的适应是波动的:
小班上学期开学第一天,非常淡定,听说中午吃饭第一名,还时常安慰哭泣的同学、甚至给其他小朋友喂饭,从容得让我们讶异;
半个月后,也许是因为恰逢请假外出和国庆长假,每天早晨开始挣扎和拒绝。在门厅哭得撕心裂肺,半路上要扯开小推车的肩带,无视路人的纷纷侧目、嚎哭到绝望;
后来,慢慢地好转了,平静了,开心了。
而这学期,又开始有些伤感,这伤感却又有点不一样:没有肢体的拍打和挣扎。你会看见她明亮的大眼睛变得黯淡、蓄着眼泪,嘴角扁扁、不再上扬。
有时是从早晨醒来那一刻开始哭泣,穿衣伤心、吃饭伤心、梳着辫子看着喜欢的动画片时也在伤心。
有时是在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刹那,眼神绝望,无助地跺着脚,哭得泪流满面。
有时是呼应小小的请求,干脆请假一天,让心里的那个瓶子,再装满妈妈周中陪伴的爱。
即便如此,每当我早晨送完姐姐回家打开家门的那一刻,早已洗漱完毕、坐在沙发上看一短集动画片的她,听见门声、看到妈妈,会立刻喊道:“把电视关掉关掉!”好像在告诉妈妈,也好像在告诉自己。
——她一直是个早慧又敏锐的孩子:
在她才三个月,妈妈打开房门看她是不是仍在睡着,不知何时已醒来的她竟因开门声而手脚一颤;
大人往往只说半句,她就能意会下半句的含义并表达出来,表达得既舒展流畅又童音清脆;
课外体验舞蹈或其他,不同的老师都反馈:这个孩子真好,这么小的年纪,上课特别专心,学的时候也很努力,动作做得都很到位。
所以,这一周来,尽管她的内心很希望不去幼儿园、而是和妈妈待在一起,但仍然是去了。只在晚上睡前和早晨离时轻轻地对我喃喃:“妈妈,我会想你的。妈妈,我会想你的……”说着,声音低沉下去,两只小辫子也低垂了下去。
而这几天,情形好转一些,在家不再哭了,但每当妈妈送到幼儿园大门外,独自走进园所,在洗手池洗搓,用小毛巾擦好,低头看得到她的小小惶恐和不安,待再抬头时,她的眼圈已红了。
我问:“宝贝吗,怎么啦?”
她站在幼儿园门口,抬着头、却扭向旁边——伤心让她无法正视我,只阻止着眼泪的滑落,竟答道:“妈妈,好像阳光刺了我的眼睛……”她不是故意这么表达,但这样的本能反应更让人心疼!
门口有不理会孩子感情的那位老师在皱着眉头催促责备:“哎哟,就是你们家长不好,干嘛要等到洗完手回到门口再说再见?送来直接说再见走开就好了呀!
今天,她不哭了,她在忍耐。
我立在幼稚园门口,从铁门的栅栏中,看小小的她在卫生老师处结束了预检,看她转身急促地奔向教室,看她稚拙的脚步里有残留的伤心,看她转进了走廊……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
我的眼前也模糊了。
——这是成长,必经阶段,无法替代。
所幸,身为母亲,我有这份直觉去体察、去关注、去懂得。也许是因为天生柔软的心,也许是因为无言的敏锐。
我是懂你的,我看得见那颗心,让我牵着你的小手,一起,走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路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