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语出纳兰性德《沁园春 代悼亡》)
我的父亲离开得很早,那是在我十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是重构世界观的重大事件。几乎在至少十年的时间里,这个事件一直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且不说夜深失眠时夹杂着悲伤、想念、不解的哭泣,也不说各种不平衡、无奈和自我开解,这个巨大的乌云至少有一个银边——它让我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生。大概在二十多岁时,我终于放下了,并且由之更早得避开了人生中一些也许少年人往往无法逃脱其诱惑的浮华,更早地来到一种直指内心的生活中。(以上为自认为。)
当然那是一条很长的路。而在最初的几年,无法淡然处之的我,一直在思考死亡的意义。死亡,意味着一个灵魂永远地在世界上消失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他,你所做的任何想让他知道的事情他都再也无法知道。你保有那么多回忆,可是回忆里面的那个人没有了,他不在这里!每一阵风每一场雨每一次日落每一个星星,那里面都没有他。(又或者都有他)他消失了,和孔子屈原杜甫苏轼一样消失了。他曾经存在过,可是却不存在,或者只能存在于你的心里。最让人心疼(真的会疼)的是,人的肉体也会与草木同朽,而那曾是有温度有声音有气味有故事的一个人啊!
你知道吗?生命真脆弱,每个人都会死。可是我们为什么会伤心?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还有很久才会死(甚至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死),所以,那个死去的人,似乎我们永远也见不到他。他离开了!对于没有宗教信仰也不相信天堂的重逢存在的人,这是多么残酷的事。
所以,清楚地记得,十一岁的我曾经这么安慰自己:没事,爸爸以前出差(去国外)的时候,不也是离得很远吗?不也是没法通电话么?不也是很久见不到吗?我把现在的这种离开,想象成那种出差不就行了吗?(应该会好受点吧?)
可是没用啊,因为我知道它们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我知道他不会从这场出差里面回来。可是,为什么我不能骗骗自己呢?
十年后,当我读到纳兰性德的这句词,瞬间被击中了。
原来在几百年前,有一位词人在面对死亡时,也曾有过这样的自欺欺人。那是非身历者不能道的事啊!他说,我就把这场永远的生死离别,姑且当作海天悬隔的空间离别,也许这样,就会好受些了吧?——我知道那不一样,可是人在悲伤的时候,想象和欺骗,已经是仅剩不多的权利了。
(初读这句词,我并没有流泪,可是某次在讲纳兰性德的某次课上讲到这首词,我却哽咽了。)
原来,隔了百千年的人们,心灵的结构,其实一丝未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