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我又过上了大学时期的生活,感觉太美妙了!
自打转岗以后,没有了办公室,一个厚厚的双肩包成了我移动办公的利器。包里必备的笔记本电脑、教材、再就是自己喜欢的一两本书。此外,水杯、充电器、红色签字笔(看书批注用)等。一个年近五十的老头成天背一个双肩包,记得寒假走在老家的街头巷尾,多少有点扎眼。有一次有个朋友嘀咕了一句,还没有等到我解释,他家孩子说我们学校里的教授都这样一身行头。
我喜欢这样的简单生活。
没有课的时候,我大概率在学校图书馆看书。之前住在市北,上课在黄岛,每次上课都来去匆匆,都没有好好享受新校区的图书馆。这学期在校园内租了一个房子,开启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惬意得很,至少我对这种生活感到舒服、满意。

去新图书馆首先去看看馆藏心理学类书籍,遗憾的是心理学书籍只有两三个书橱,一则陈旧,二是好书不多,以心灵鸡汤类书籍居多,真心希望图书馆采编部门能听取一下专业老师的意见,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好在我自己喜欢购书,对学校心理学藏书期望低,也就无所谓失望。
貌似从大一开始我就极少去教室占座,最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因为抢座,所以去得特别早。南方的夏天,那时太阳还没有落山,心也就没有安放。既然不能静心看书,那就三两好友先在校园里散步,待到日落西山,倦鸟归林,我们的心就收回来了。
在图书馆了学了那么几个小时,总喜欢犒劳一下自己。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还有小商小贩在宿舍叫卖零食,最常见的是茶蛋和萨其马。叫卖声渐行渐远声渐悄的时候,隔壁胡同学喜欢扯着嗓门大喊一声“茶蛋!”,小贩应声而来。数次以后,胡同学被同学们取了一个“茶蛋”的外号。记得研三,我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实习,一边是久负盛名的人大附中,另外一边是人民大学。那时候茶蛋在人大读研究生,正是下午体育锻炼的时间,我远远看见茶蛋在操场上打篮球,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看样子一时半会儿不会停。我正愁多大的嗓门怎么才能穿透嘈杂声,灵机一动,我一声“茶蛋”,竟然收到奇效。和茶蛋不一样,我喜欢用萨其马犒劳自己。精神(看书)和物质(茶蛋)双丰收,就觉得这一天过得充实。
读书时最大的苦恼是穷,穷得买本书都要节衣缩食,如今有钱买书了又苦于没有时间,所以偶尔偷得浮生半日闲,幸甚至哉!
在市北校区图书馆的时候,偶尔能遇到一位快九十高龄的老教授借书看书,岁月压得他的背都快驼成九十度了。步履蹒跚,走起路来只能叫挪,我好奇他的学习劲头,于他而言,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老之将至,我会活成他那个样子吗?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