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原名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曾攻灭20余国,称霸西戎以后,意气洋洋,为了显示霸主的赫赫威势,特意将滋水更名“霸水”,后人给“霸”字左旁添上三点水,于是就有了传至今日的“灞河”。灞河流经汉文帝刘恒的墓——霸陵,因而古人文章诗赋有时将“霸陵”指代“灞桥”或“灞河”。在冷兵器时代,灞河是关中一道天堑,是古都通往中原的必经道路,乃兵家必争之地,灞河附近不远的霸上,在秦汉时期就是紧靠交通要道而建造的驻军兵营。《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始皇自送至霸上。”这是指公元前225年发生之事,为灭六国、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秦国名将王翦,就是从霸上挥师东进的。秦亡之时,刘邦率军10余万,先期兵进咸阳,驻军霸上,就是灞河西岸的白鹿塬。项羽一路恶战,落后于刘邦,40余万楚军驻扎新丰鸿门,就在灞河东岸。两军隔河对峙。刘邦、项羽争夺帝位,楚汉战争的序幕就是人所共知的“鸿门宴”。今日临潼附近的新丰镇有“项王营”之地名,就是当时的新丰鸿门,遗址犹在。西楚霸王的霸气盖过了秦穆公,使灞河更加霸气。
灞河的霸气与柔肠 灞河的霸气与柔肠
秦汉以降,灞河的霸气稍稍逊色,被灞柳风雪所淡化。灞河杨柳,婀娜多姿,清淡素雅,内涵丰富,柔骨似水却透出忠贞侠义之气,最适宜表达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情怀。因此,灞桥成了迁客骚人、亲朋好友饯行话别、黯然神伤的去处。古人钟情于灞桥和灞柳,把灞桥称作“销魂桥”,把灞柳称作“断肠柳”。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杨炯、岑参、罗隐、柳永、晁补之、贺铸、陆游,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明人徐复祚,清人钱谦益等等,将这种悲欢离合的伤感情调推至极致。李白的词《忆秦娥》上阕:
“萧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
李白借思妇闺怨抒写自己的惆怅落寞。这些词句,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写到了心灵的痛处。李白在《霸陵行送别》一诗中表现出更为深沉的伤痛:“送君霸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碧草……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此后,“灞陵伤别”就成了诗化的心灵疮疤。触痛了这块疮疤的人,总要在这个地方长吁短叹,宣泄胸中郁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