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年5月的一天晚上,一名男子手持棍棒偷偷得潜入太子的慈庆宫,寻找一位三十出头、高高瘦瘦的男子,意图使用手里的棍棒将其毙命。他并不知道他即将袭击的这个人的身份,也不知道这个人的长相,仅知道他住在这个慈庆宫里面。
行刺男子这名男子刚走进慈庆宫的大门,就被巡夜的太监发现了。男子二话不说,上去直接用棍棒将太监的头部击去,将他打晕了。太监的叫唤声把其他人都引来了,男子都没有时间去寻找目标就被护卫们围了起来。男子空有力气,根本不是这么多人的对手,三两下就被抓住了。
这件事情震惊宫廷,皇宫守卫这么严,还有人能够手持棍棒准确找到太子的位置意图实施行刺?这件事情太蹊跷了,万历皇帝要求内廷御史刘廷元连夜审查。
刺客不敢讲真话,先谎称自己姓李,是京西房山人。可是这个谎言漏洞明显,男子是操着京东的口音。刘御史大声呵斥刺客,要求从实招供。男子这才改口,说自己是京东蓟县人,名叫张差,平日在家务农;今日是误闯皇宫,害怕他们发现才对太监大打出手。
刘御史还是没有从张差的口中得到实情,但他也害怕得到实情。这件事情肯定牵扯到太子及郑贵妃,这些都是皇帝的家人,如果处理得不好,肯定会得罪皇族。
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可是皇帝的长子是朱常洛,皇帝的这个想法没有获得群臣及太后的同意,为此他们僵持了好久。后来,皇帝实在拧不过大臣们,就立了朱常洛为太子。可是太子与郑贵妃的关系一直都不好,两方还在为太子之位暗中竞争着。
刘御史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于是简单得以张差胡言乱语无法继续审理而将这个案件推给外廷处理。
刑部接过了这个案件,他们也必须按照皇帝的想法来办案。从以前的案例来看,皇帝是偏袒郑贵妃的,现在案件的舆论对郑贵妃不利,他们不想把结论往对贵妃不利的方向发展,可是又怕张差把对贵妃不利的实情供出来,刑部只能对张差进行诱导,找一个合适的说法早早把案件给结了,只让这个刺客承担罪责。
内阁对案件的商讨刑部三法司的结论是张差患有疯癫之病,误闯太子行宫而做出忤逆的事情。
皇帝对案件的商讨这样的结论让万历皇帝很满意,但百官不答应,他们连连上奏折要求详查这起案件。刑部主事王之寀是太子的人,他绝不甘心这件事情草草了断。他利用职务之便诱导牢狱中的张差说出事情,并将张差招供的供词公布于朝廷。
王之寀逼出实情万历皇帝和郑贵妃都想草草结束这起案件,没想到被这个王之寀抓到案件的实情,是郑贵妃的亲信太监庞保和刘成带这个张差进宫,指导他去完成这件事情。
现在群臣的攻击对象都瞄准了郑贵妃,她的奴才谋划了这起事件,她也脱不了干系,虽然到现在还没有确切证据指明是郑贵妃所为。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牵扯过多,万历皇帝与太子朱常洛一起出来重申皇族家庭的和睦,禁止群臣再妄加猜测、引导舆论。
皇族公使亲情其实这起事件中有很多的博弈,郑贵妃一党与太子一党的博弈,皇帝与群臣的博弈;郑贵妃与太子是为了太子之位而博弈,而皇帝与群臣是为了儒家道德而博弈。其实我更倾向于这起事件是郑贵妃的手下私自谋划,郑贵妃并不知情;太子的谋臣肯定想把舆论向对郑贵妃不利的方向引导,解除她对太子的威胁;皇帝想保护郑贵妃,所以愿意选择一个不合情理的结论草草结案;百官质疑案件结论的不合理是可以的,但不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将罪责归于郑贵妃。
大家应该有其他的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