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转型
第四章 城市化转型——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多次转型,包括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等。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转型的含义不尽相同。
作者参照马克思对成本进行划分的思路和做法,将“熊彼特式”增长的收入和剩余两项展开,分为资本型和劳动型两个部分。
资本型增长的突出特征是支出主要体现为资本性支出。运营型增长(劳动型增长),其特征是劳动力成本占有更大比重。
当一个商业模式从资本型增长转向运营型(现金流)增长时,则意味着转型。第一个阶段——资本型增长一旦完成,就必须尽快转向第二个阶段——运营型增长,将固定投资转化为现金流,以完成整个商业模式的循环。
将经济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之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将面临不同的约束条件,也可以称之为经济增长存在两个“缺口”。在资本型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压力来自普遍存在的资本“缺口”,资本性收入多于资本性支出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而一旦进入运营型增长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从资本转向现金流,这一阶段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运营性收入必须多于运营性支出,即不能出现现金流“缺口”。有两个阶段同时出现缺口,商业模式自然无法成立 。
如果两个缺口一正一负,商业模式同样无法运行。因为不能用一个阶段的剩余去弥补另一个阶段的缺口。根据金融学原理资本性剩余与现金流性剩余的“量纲”不同。前者是通过金融创造的,是将未来收益贴现进行资金的跨期配置,在本质上属于向未来借贷的行为。而现金流性支出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导致再大的资本存量也难以弥补流量缺口,由于更多的资本性支出意味着更高的债务及利息,如果未来创造的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债务,就会陷入债务危机。因此资本缺口不能用现金流剩余来平衡反之亦然,这就是“不可替代规则”。
“不可替代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分辨传统增长与现代增长。两种增长的差别就体现在获取商业模式启动资本的方式上:前者的启动资本主要依靠过去剩余的积累,后者的启动资本则来自将未来收益贴现。经济增长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主要是源于金融制度创新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