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想法馨语馨愿
易中天中华史 先秦 卷三奠基者(12):冠礼的科普

易中天中华史 先秦 卷三奠基者(12):冠礼的科普

作者: 为你写思的哥布林 | 来源:发表于2023-12-28 06:42 被阅读0次

前面虽然提到了礼是周灭亡的伏笔,但是并不妨碍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书中看到的关于“冠礼”的内容。

冠礼又叫“婚冠礼”,其实就是贵族子女的成年礼。

按照西周制度,孩子出生百日,要由父亲命名,表示他正式获得生命,成为家庭成员。如果是男孩,六岁开始在家学习,是家学。十岁进寄宿学校,是小学。十五岁入辟雍,这就是大学。二十岁大学毕业,就要举行婚冠礼,正式成人。

婚冠礼是无论男女都要举行的,只不过女十五,男二十。这时要做两件事。

第一是把头发盘在头顶,叫“束发”。然后女插簪子,叫笄(读如基);男戴帽子,叫冠。

第二是请嘉宾为他们起一个字。名是卑称,字是尊称。前者用来称呼晚辈、学生、子女和自己,后者用来称呼同辈和同辈以上的他人。有了字,就可以进行社交,当然意味着成人。

有字以后,男孩子就可以叫做士(广义的士),也叫丈夫。古人认为,儿童身高六尺,叫“六尺之童”。成年男子身高一丈,叫“一丈之夫”。所以,丈夫就是成年男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因此冠礼同时也是订婚礼。

由于男女双方的婚配都与束发同时,因此叫“结发夫妻”。如果女孩子还没有合适对象,则暂不订婚,也不起字,叫“待字闺中”。待字,其实是等待婚姻。但意义重大的是“加冠”。


加冠一共三次:

第一次加“缁冠”(缁读如资),这是用来参加政治活动的。

第二次加“皮弁”(弁读如变),这是猎装和军装,所以同时还要佩剑。

第三次加“爵弁”(爵读如雀),这是用来参加祭祀活动的,又叫“宗庙之冠”。

一加缁冠,有参政权;二加皮弁,有从军权,三加爵弁,有祭祀权。有权利就有义务,何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三次加冠后,初冠的青年还要拜见国君和元老,主持仪式的嘉宾也要发表训词。这是最重要的一堂德育课。

显然,束发和加冠,都意味着社会的规范和约束。而且,也都是以一种让人终身难忘的方式,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人,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中天中华史 先秦 卷三奠基者(12):冠礼的科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xt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