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灵菌素与鼻咽癌发展之间的联系,在该篇文章中,作者对灵菌素对鼻咽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化疗药物氟尿嘧啶(5-FU)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灵芝多糖能有效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研究思路是:获得鼻咽癌细胞系,用正常鼻咽上皮细胞系作对照,用灵芝多糖或氟尿嘧啶(5-FU)处理,筛选灵芝孢子素和5-FU的最佳实验浓度,之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迁移法(Boyden腔)检测细胞侵袭。
这篇文章发表在《 Cell Physiol Biochem》期刊上,影响因子5.5分。
今天我们来介绍另外一篇文章:
《Nanocarrier-Mediated Chemo-Immuno Therapy Arrested Cancer Progression and Induced Tumor Dormancy in Desmoplastic Melanoma》
该篇文章研究了雷公藤红素对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发表在《ACS Anao》期刊上,影响因子13.709,同样是关于药物抑制癌症肿瘤的研究,我们来看今天这篇文章中作者做了哪些研究。
1. 作者用MTT法从25种药物中筛选出了米托蒽醌(MIT)和雷公藤红素(CEL),并探讨两者的协同作用,检测出两种药物不同组合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 50)和联合指数(CI),得出最佳组合比为MIT:CEL=5:1。
2. 作者创新了一种新型载药系统,传统药物被使用后,遍布患者全身,只有一小部分输送至肿瘤部位产生作用,而作者构建了一个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TME)的纳米粒子(NP)介导平台,直接输送药物至肿瘤部位,提高药物的精确靶向和快速释放水平,并在肿瘤部位直接改善免疫原细胞死亡(ICD)。这也是本项研究最大的创新点。
3. 之后作者开始构建动物模型,运用新型载药系统给肿瘤小鼠给药,发现取得了极佳的抗癌效果。
4. 在停止给药后,作者又对动物模型进行了长达41天的观测,发现M+C NPP组具有长期持续的肿瘤抑制作用,这说明可延长宿主的生存期,提高体内癌症免疫检测机制的水平。这也使实验更加严谨。
5. 作者最后又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进行了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毒理学病理学分析,发现体内器官各种功能指标都保持正常。
我们来总结该篇文章的研究思路:
所以,同学们要想发10分以上的文章,还是要有点真材实料的啊,要有能吸引别人的创新点,别忘了,一个好的科研思路=上百万的科研经费呢。
参考资料(图片均来源于此):Liu Qi,Chen Fengqian,Hou Lin et al. Nanocarrier-Mediated Chemo-Immunotherapy Arrested Cancer Progression and Induced Tumor Dormancy in Desmoplastic Melanoma.[J] .ACS Nano, 2018, 12: 7812-7825.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