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放假的第一天,我在长春带婆婆打针,没回老家。
妹妹当时已经回到老家,我给她发微信视频,想通过她的手机跟全家人视频,问候一下。那时,妹妹在外面,挂断了我的视频,让我发给爸爸。
当时,我的头脑里冒出来一个这样的念头,看吧,早回去有啥用,还不是在外面玩,也不陪爸爸妈妈。
我留意到了这个念头,并没有认同它,而是用理智的声音对自己说,妹妹如何安排她的五一假期,那是她的选择她的权利。
未经“训练”的我,以前是很容易认同自己的念头的,那时候,我跟我的念头是合在一起的。
而现在,我越来越清醒地感受到,我跟我的念头是分开的,我不是我的念头,我的念头也不是我,我跟念头是有距离的,我是念头的观察者。
说的有点绕,不知道阅读的你能否理解。
这个事情就过去了。
五一假期的第三天,我带着米乐也回到老家,见到了妹妹。我们一起走路去一公里外的超市买东西时,聊天说起来,她那天出门是去赴约了,她在老家的一个好朋友给她介绍对象,大家聚在一起吃饭。
听了她的故事,我对她的安排有了了解。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
她并不是去单纯的玩耍,而是有原因的。
当然,即便她只是和朋友单纯的玩耍,那也是她的事情,我没有权利评判。
后来我想,我的那个念头是怎么来的呢?
放假了要待在家里陪父母,不可以出去玩耍,这是真的吗?
第一,这个念头跟我的需求有关。
我平时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父母身边,只有节假日能回老家看看。即便经常视频,打电话,也跟近身的陪伴很不一样。
电话里,视频里,也都是相互的关心,父母并不讲他们自己太多的事情。比如,我妈就很少在电话里给我讲她生病的事情,这种事情,我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也帮不上忙,告诉我,我也只能干着急。所以,妈妈就自己想法办解决。
当然,我回到家,见了面,这些事情是可以对我讲的。
见了面,我妈还能跟我诉诉苦,回忆一下往事。甚至再讲讲跟我爸之间的冲突,我来聆听和理解一下她,会让她宽慰不少。
所以,我有陪伴父母的需求,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放假回去的时候,多跟他们说说话,围着他们身前身后转悠,听听他们的故事。
第二,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
以前,在我上高中,大学的时候,放假回家,基本上都是在帮助父母干活,很少跟同学出去玩,我朋友不多,该说的话在学校里也就说完了。
妹妹却不一样,她的朋友很多,每到放假,经常一起出去玩。父母因为她的这个情况也抱怨过。一来,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出去玩吃吃喝喝的不少花钱,妈妈挺心疼的;二来,父母的劳动挺多,也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我听妈妈抱怨妹妹出去玩的次数多了,大概也认同了,或者接收了她的这个观点,“放假了出去玩不好,在家里帮忙干活才好”。
那时候,妈妈不会沟通,没有改变妹妹的价值观,任由妹妹放飞自我了。我的内在也过不满,凭什么我当姐姐的要干更多的活,做妹妹的确可以在外玩乐。我的不满,完全是由于对比所带来的不公平感。
其实,我的真心,是希望能够帮助父母多干一点活的,因为,我是真的看见并且理解他们的不容易的。因为,我是真的爱他们的。
如今,妹妹已经长大,更能够体谅父母,更有同理心了。我也更新了对她的认知。
其实,如果仔细回想,每一个念头都是有故事的。
了解到了这个念头背后的来龙去脉,就是在解构念头。
解构,能够让我们不再受念头的限制,念头也不会再影响我们看事情的视角。
念头松动了,不再是牢不可破的,不再是绝对正确的,人也就更轻松了。
最近,冥想,静坐,经常被各公号平台所倡导。
在我看来,冥想的最终目的,不是放下念头,彻底无念,而是产生觉知,念念分明。并且跟念头保持距离,做一个观察者。
真正的止念,在我的体验上,不是有一天咔嚓一下,就头脑放空,万念俱灭,而是因为拿起过这些念头,质疑过这些念头,看见过念头的可笑,不真实,知道它怎么来的,因何而来,最终,才不执着于它。
正所谓,拿得起,才能放得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