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愈发严重了。五一偶遇香道,一时心潮涌动,立志要写一篇感悟。转瞬半月已过,迟迟未动笔。想起平日里教育丫头种种,实在羞愧。昨夜翻看学长台湾带回的《朝一座生命的山》,读到封面那段文字“慢下来、停一下、找答案,安心、自在、回家......”,忽得想起我未完成的这篇感悟,于是慢下来,停下来......
自古焚香、品茶、插画、挂画“四般闲事”密不可分。爱茶之人,自然会对香、花和画同生好感。 一直以来,我能算半个茶人吧,端不上茶艺或茶道,只属于爱茶但不懂茶的那类俗人。因喜茶,隐隐的,对香文化也心生向往。但又觉玩香甚烧银子,浅浅不敢涉入,偶尔买个香器小物件,配上些沉香小碎料或线香,为茗茶、作画添一份小闲趣,对香的认知也只在初浅层面。
极为有幸,“五一”假期,在陈姐姐的邀请下,拜会了臧曦老师,北京传统药香协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香文化研究者,一位年轻又资深、儒雅又博学的优秀习香人。古运河畔,明月清风,听臧老师娓娓道说香文化历史、中国和日本香道的前世今生,龙涎、沉香等原料的故事……陶醉其中,意犹未尽。翌日,索性把丫头扔家里,像个孩子般粉着臧老师的课到处跑。从无锡东林书院时雨斋,到常州原堂、藤花旧馆,那个九百多年前苏东坡终老的地方,一路闻香,一路悟道。
东林书院时雨斋中, 第一次认真走入香的世界。伊始,臧老师双手灵活抽出樱花、莲花、三叶草等花结,用花种代表季节,用花结区分过程。香道还未开始,已被这种仪式感深深吸引,做任何事情,心存敬意,尊重每一个开始,方能走进其中,感受每一段过程的美好。而后,跟臧老师学了如何闻香、识香和一些礼仪细节,感觉香道同茶道一样,来自日本却源自中国,恭敬、谦卑、利他......处处折射了华夏礼仪魅力之邦,袅袅香烟中,似穿越时空,梦回大唐。
惊喜的是,亲眼见识了奇楠和龙涎的原料,不得不佩服这些极品香料的坚毅,奇楠是沉香中的极品,沉香的形成主要是香树自身发生病变,或遭虫蛀兽啮、人为砍斫形成外伤,后生成真菌,再经过树脂、树胶、树油等聚集、沉淀,数十年而形成香料。而龙涎香则生于抹香鲸的病态分泌物,是抹香鲸在吞食过程中,消化道被章鱼等水生动物坚硬的喙划伤,体内特殊的分泌物促使伤口愈合,并将残存之物包裹起来而形成的。这些极品香料形成的背后,不是所有受伤的香树、抹香鲸都会生成香料,犹如不同的人生,有轻易选择枯朽、腐烂和死亡的,也有顽强经历受伤、修复,最后蜕变为珍贵上品的。
让我赞叹的,还有臧老师最后焖的一款西域奇香,那是一种与东方文化截然相反的香,浓郁、奔放、热情。第一缕香气飘出的时候,始出一股浓艳廉价的味道,感觉像一个风尘女子,第一印象并不好;慢慢的,香味开始转化,似乎变成了高贵艳丽的西域舞者,摇曳生姿;随后,香味从热情逐渐走向清高冷艳,虽不是东方含蓄幽深的美,却愈发深邃穿透,直入灵魂;最后,香味竟变成了一个娇俏的少女,淡雅且甜微入心,香炉只中余下一抹动人粉色。
惊讶于这款香的多变,臧老师解释,真正的好香是经得起考验的,燃久方能闻到她真正的味道,如奇楠等沉香木,如被外面的味道沾染,只要燃烧,都会还原本真的高贵。闻香如同识人,不能仅凭初次印象下定论,日久见人心、识人品。我不由将香与喜爱的茶叶比较,明陆廷灿《续茶经》所说:“茶性淫,易于染着。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茶叶娇贵,尤其是好茶,丝毫容不得他味沾染,伺候茶叶是小心翼翼的。而香不同,且不说那霸气的龙涎香,任何味道都沾染不上它,其他的好香也是极为大气的,对异味包容但不苟同,任凭外界纷扰,我亦气定神闲!
千百年来,香飘曳于书斋琴房。午后端坐“原堂”,屋内弥漫着宋徽宗的最爱,龙涎香。每个学员都远离忙碌与浮躁,置身其中,静坐聆听。在苏东坡、黄庭坚的吟香诗词中思绪飘曳,叹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对香的痴爱,那些忙于国家朝政的男子,闲暇之余也爱制香、玩香、咏香,显露出男子温润如玉、匠心雕琢的一面。忽的,我又想起了那个高洁、坚毅、光彩夺目的奇女子,李易安,“薄雾浓云愁永恒,瑞脑消金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走进香学世界,再读易安的词,完全有了另外的一番味道,篆香成空,瑞脑燃尽,她的灵魂也随那忧伤的香气,悠悠飘入我的心底。
屏气凝神,静观臧老师压灰、开孔、填粉、埋香.......道不清那“但令有香不见烟”的焖香过程,更不提那意境幽远的绝佳香味,只看老师静静坐在那里,无他无我,全然用心拨弄香勺那一瞬,正应了《佛陀传》中一行禅师所顿悟的——活在当下,专注此刻。佛陀所说:“生命只可在目前的一刻找到,但我们很少会真心投入此刻。相反,我们喜欢追逐过去或憧憬未来。我们常以为自己就是自己,而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甚少与自己真正接触。我们的心只忙于追逐昨天的回忆和明天的梦想。唯一去与生命重新接触的方法,就是回到目前这一刻。只有当你重回这一刻,你才会觉醒过来。而就只有在这时,你才可以找回真我。” 此时的香气有如佛语,提醒着我,全神贯注投入这一刻,“生活的念念留心专注”。
不知不觉,随性落笔已至半夜,电熏炉中沉香的余味渐渐散去,脑中竟痴痴浮起“红袖添香”四字,遥想当年,夜色中,一位绝色美女款款而来,用纤纤玉手翻整燃尽的篆香,在徐徐注入香粉,安静轻柔,多么摄心入魂。叹玉环飞燕,皆为尘香,岁月流逝亘古不变,所幸香文化在时光的青烟仍经久不息。
瞬间,对香的喜爱,袅袅上升。
网友评论